壮族的风俗是,壮族的风俗有什么,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饮食健康 访客 2024-03-21 09:22 127 0

壮族的风俗有什么目录

壮族的风俗是,壮族的风俗有什么,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壮族的民族习俗是什么?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壮族的风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婚俗:壮族的婚俗十分独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拜堂”和“抢绣球”。新娘在婚礼上要穿上传统的色彩鲜艳的壮族服饰,新郎则要穿上黑色的壮族服饰。

2. 藏族舞蹈:壮族的舞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桂舞”、“牛皮鼓舞”等。

3. 祭祀:壮族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壮年节”、“壮族三月三”等。

4. 饮食:壮族的饮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同时也以猪肉、牛肉、羊肉、鸭肉等为主要食材,烹饪方式以炖、煮、烤等为主。

5. 建筑:壮族的传统建筑风格以“三进四合院”为主,建筑材料以木材、竹子、石头、泥土等为主要材料,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壮族的民族习俗是什么?

1、壮族的礼仪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2、壮族的服饰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

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

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3、壮族的住房

在古黔中地区的临澧竹马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8000年)中,发现了带甬道的“_”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它不仅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而且是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筑”。

4、壮族的婚礼习俗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

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

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

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

5、壮族的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扩展资料:

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

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_”等,读音“壮”,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

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

“壮”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会误读。

从此以后,僮族一律改写为壮族。

壮族除自称“布壮”以外,还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侬”、“布央”、“布曼”、“布饶”、“布傣”等自称。

“布”,在状语中是“人”的意思。

参考资料: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对歌谈情、碰彩蛋、抛绣球、打扁担、抢花炮。

壮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其特有的习俗和文化,这些文化特色主要在各个节日中体现出来。

三月三是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壮族三月三风俗有如下:

1、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

妨若有意就答应。

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

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

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歌节盛况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女盛会作歌。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

好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

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2、碰彩蛋

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圩,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第一个故事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悼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

第二个故事是讲在壮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

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3、抛绣球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的年龄,就预定于某一天,这一天一般是正十五或八月十五。

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

当然,姑娘一般会看准意中人,把绣球抛到他身上,以便他捡到。

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轿,轿顶上要结一个绣球 ,意图吉庆瑞祥。

壮族抛绣球的习俗,宋、元时代就已有之,最早记载于二千年前绘制的花山壁画上,但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制的古兵器“飞砣”,并瓶多在狩猎中应用。

后来,人们将飞砣改制成绣花布囊,互相抛接娱乐。

到了宋代,逐渐演变成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其盛况如日中天甚为时行,据宋代诗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土俗岁极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艳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

脚兵器“飞砣”命名的五龟彩囊,便是后来的绣球了,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的记述更为明显:“男女目成,则女爱砣而男婚已定”。

现“抛绣球”仍在广西百色、柳州、南宁、河池等地区广泛流传。

其中尤以靖西等南壮县份为最著名。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春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壮族打扁担,又称壮族担舞,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仙、 栏、南丹等县。

在壮族地区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村寨,每逢春节,晒谷场上,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扁担的敲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非常热闹。

尤其是晚上,到处灯火,山寨沸腾,扁担声合着轻快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村姑的欢笑声、伯娘的赞扬声,汇成欢乐幸福的声浪,震撼山谷,激荡人心。

这就是深受壮族人民喜爱,闻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打扁担盛况。

5、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詢、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富禄“三月三”花炮节历史久远,始于清朝乾隆而盛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抢花炮”始于闽粤商人到此经商,由于信奉“妈祖”,兴建庙宇祭祀。

在“妈祖”生日农历“三月廿三”举行大型庙会祭祀活动时举行的。

“抢花炮"运动,每年庙会燃放三枝花炮。

第一炮:命名为“发财炮”,示抢得第一炮,得炮者当年财运来到,生意一定兴隆红火。

第二炮:命名为“添丁炮”,鄣抢得第二炮,得炮者爱人当年定能怀上男孩。

为你添丁,延续香火。

第三炮:命名为“如意炮”,意抢得第三炮,得炮者当年生意生产、生活各方面顺顺当当、天随人愿、万事如意。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1、节日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

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2、婚姻

壮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

过去,“女娶男嫁,夫从妻居”曾经较为盛行,后来过渡到“从夫居”的父系家庭为主。

直到近、现代,壮族农村地区仍普遍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来个同辈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当天婚礼过后即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与同辈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达旦度过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

3、丧葬

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壮族的土葬,以“二次葬”为主要葬式。

二次葬,也称捡骨葬、拾骨葬,壮族称之为“金罈葬”、“金钟葬”等。

扩展资料

壮族“三月三”的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