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风俗都有哪些?,端午节的风俗都有哪些,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风俗都有哪些目录
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的风俗有以下几种:。
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盛行的传统活动之一。龙舟比赛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参与性,也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
2. 贴粽子:端午节人们会在家里贴上粽子,有的还会贴上艾叶,以驱邪避祟,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3.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主要是由糯米、肉、豆沙、枣等食材制成,有多种不同口味。
4. 食艾叶:艾叶是端午节的特有食材,有的人会将艾叶煮水洗澡,以驱邪避疫;还有人会将艾叶煮粥,以驱瘟疫。
5. 戴香囊:香囊是端午节的传统饰品,里面装有各种香料,如香草、艾叶、桂花等,可以驱邪避疫,保佑家人平安。
6. 挂菖蒲:菖蒲是端午节的重要植物之一,有的人会在门前挂上菖蒲,以驱邪避疫,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7. 赏艾草:端午节人们会到田野里采摘艾草,以供祭祀或食用。也有人会将艾草插在家中,以驱邪避疫。"。
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下面我们来说说端午的习俗。
一、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粽籺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端午食粽的风俗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一说是为了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噬咬屈原遗体;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将疾病、灾害铲除。
二、挑“端午担”
宁波人过端午节时,男青年要挑上一份重重的礼品到女方家里。
宁波人把这种送礼习俗也戏称为“垫矮凳脚”,意思是要把未来的丈人、丈母娘摆摆平。
这“端午担”中,少的有四色,多的有八色,具体的物品有粽子、大黄鱼、鸡蛋、肉、糖、馒头等,其中不可缺少的是一只大白鹅,因为鹅在路上抬着头发出“戆戆”的声音,故有“呆头”女婿一说。
因为鹅很忠诚,端午给丈母娘送鹅,其实就是表达忠诚。
到了丈母娘家中,丈母娘会将端午担里的点心等礼品分送给亲戚朋友,寓意定亲成礼,送嫁开始。
在女婿回家之前,丈母娘还会自备礼品,让女婿带回,寓意“回礼”。
女婿的端午之行,才正式结束。
现在,象山很多地方,依旧保持着这样的传统风俗。
三、拴五色丝线
端午节孩子们一觉醒来,手腕、脚踝上已系上用五彩丝线编的“五色绳”,大人们说系上就百病不侵。
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再把五色绳剪下来,让雨水冲走,灾病也就随着被带走了。
关于五色线,各个地方的风俗大同小异,有的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四、悬挂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民间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
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所以在端午节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
传说远古时候神仙与水怪约定,只要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于是人们端午节喜欢采摘和悬挂艾草,意欲驱散妖魔,保卫家族。
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湿、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
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
五、跳钟馗
钟馗在民间是辟邪扶正的象征。
所以有些地区就有五月初五这天跳钟馗的习俗。
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钟馗,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
跳钟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
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
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1、扒龙舟
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2、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粽,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方状等。
其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
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
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4、洗草药水
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
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6、浸龙舟水
端午节期间浸龙舟水是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将端午前后的降强水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7、放纸鸢
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
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
风筝,即纸鸢。
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8、采药
采药是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
民间认为,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
端午也是最为合适的制药时间。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二“合诸药”条引《琐碎录》“五月上辰及端午日、腊日、除日前三日合药,可久不歇气味”,是说端午时所合之药的药效会保持很久。
端午所制之药以菖蒲酒、艾酒、雄黄酒较为普及。
9、打午时水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即是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
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之称;亦称龙目水、正阳水等。
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些端午节的习俗吧~
端午节习俗
一、吃粽子
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现在过端午在粽子上多花点时间,它制作精细,形状各异。
粽子是糯米团包成若干形状表示寓意和祝福。
主要有竹叶粽、藤条粽、荷叶粽和五色粽,每一个都充满了甜蜜的期待。
二、贴对联
贴对联是另外一项端午节习俗,一般用红纸写上和谐友爱的话语,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春联。
这是端午节最盛大的习俗之一,每年都有无数的家庭贴联表达他们的祝福。
通常每个字的颜色都会比较醒目,能够看得出来是由用心去设计的。
三、划龙舟
划龙舟可以说是端午节最为出名的习俗之一,每年都会有许多人参加龙舟比赛,这项习俗象征着团结协作和拼搏精神。
参与者一般会分成四个小组,每一组以不同颜色的龙舟,朝着指定的方向前进,进行激烈的比赛。
四、挂香肠
挂香肠也是端午节的一项代表性习俗,它用绳子将香肠穿过门洞,穿过门洞的香肠象征着祝福,追求的是繁荣安宁的生活。
香肠的颜色一般是红色,代表着健康吉祥,因此也被称为“吊红”。
一般挂在家中门洞旁边,最好在国家定好的时间里进行,效果更佳。
五、吃汤圆
吃汤圆也是端午节的一项代表性习俗,汤圆以圆形为主,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圆子”,是一种用糯米、黑米或其他米粉做成的食品。
口感柔软,味道香甜,配上燕麦、核桃、芝麻等其他食材,它是端午节里最受尊敬的食物之一。
端午节的起源说
(一)纪念屈原说
战国时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未能实现,被削职流放,后楚国灭亡,屈原内心痛苦,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各种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纪念伍子胥说
春秋时期,伍子胥楚国人,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以此死。
后令取伍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是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苦。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报出父亲尸体。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