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教是迷信吗,萨满教与中国民间风俗,东北的剪纸艺术与萨满教有什么关系?
萨满教与中国民间风俗目录
略述萨满文化与满族民俗的关系
东北的剪纸艺术与萨满教有什么关系?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主要分布在蒙古、西伯利亚、中国东北等地区。中国的民间风俗也受到了萨满教的影响。
首先,萨满教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神灵和鬼怪,需要进行祭祀和仪式来祈求保佑和消灾。这与中国的许多民间信仰和风俗形式相似,如祭祖、祭神、拜拜等。
其次,萨满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需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这与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相符合,如春节祭祀祈求丰收、清明节扫墓、中秋节赏月等。
最后,萨满教也有一些特殊的仪式和习俗,如驱邪、祛病、祈雨、祭酒、占卜等,这些在中国的民间传统中也有相应的表现,如驱邪除魔、祈福祈福、占卜求吉等。
总之,萨满教与中国的民间风俗有着相似之处,这也反映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略述萨满文化与满族民俗的关系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
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近代北方民族,如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也都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一些萨满教的某些遗俗。
萨满教原始信仰行为的传布区域相当广阔,囊括了北亚、中北欧及北美的广袤地区。
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
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
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奇力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
萨满分为家萨满和野萨满。
家萨满作为侍神者,主要负责族中的祭祀活动。
野萨满(又称大神)是神抓萨满,即神灵附体的萨满。
神抓萨满的活动包括医病、躯灾、祈福、占卜、预测等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满族萨满平时与族内普通人一样,他们的服务是不取报酬的,也没有超越他人的权限,他们可以结婚生子。
萨满死后,所用的神器、佩饰、服装等随葬。
新萨满要经过挑选、培训(满语学乌云),最后才能确定。
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
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
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
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
满族面具以反映女神为主,其形成时间大约为原始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
满族面具是萨满教的活化石,其涉及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神秘粗犷,色彩明快,稚美可掬。
面具作为一种纯精神的万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惧感、自卑感逐渐消失后,就漫漫演变成娱乐工具。
满族面具由庄重威严的萨满祭奉逐渐转为戏剧娱乐表演。
在清朝,宫廷和民间已广为流传着玛虎戏。
“玛虎”为满语,即假面舞,或称面具舞。
早年,面具多用草枇、兽革、龟盖、贝壳制成。
近世多用高丽纸、桦树皮制成,再刻绘人、鸟、鬼怪脸面形象,或慈祥,或狰狞,千姿百态。
东北的剪纸艺术与萨满教有什么关系?东北的民间剪纸艺术与民间普遍信奉的萨满教关系密切。
东北地区的剪纸题材带有氏族社会的大地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
萨满教是一种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多神教,在东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将众多神表现得形象化,满族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兽皮、鱼皮、树皮等物品剪刻成神偶以供祭祀之用。
东北地区的民间剪纸窗花以吉林和黑龙江为代表,在题材上有满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那就是旗装马靴的“姥媳人”。
“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沟通人与神的巫。
萨满教崇奉160多个天神、地神、家神和祖先神,俗称“姥妮人”,也就是老太太神的意思。
东北满族剪纸也有“抓髻娃娃”,跟陕西的“抓髻娃娃”相同,也是对称的正面造型,展开四肢,两手下垂,五指分开,只是穿着满族服饰。
这种剪纸是前后两片,可站立、可摆放的立体型剪纸。
头是单独另剪,有个长
脖子可由衣领插到衣服里,男的长辫子可以折到背后。
“姥妮人”也是有男性有女性,但女多于男。
满族图腾神崇拜龟和鱼,在《婕姥神》剪纸中,有
的剪上双龟双鱼,以保护全家平安或子孙繁衍。
除此之外,也有像陕北的“拉手娃娃”,由7个小孩正面站立手拉手的巫术剪纸,用于新生儿彻夜啼
哭时。
病孩是男性就剪成回头,是女性就剪成抓髻。
夜间从灶坑抽一盆灰火,放在小孩炕边的地上,然后将纸人扣在盆下,早晨翻开盆来看,如果纸人烧着就是“夜星”即夜魔被扣住了,然后便把灰烬倒到外边去。
另外,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满族剪纸在信仰、内容和色彩上都不同于其他地域。
满族人生活在林海雪原中,在颜色上,满族认为白色为吉祥,红色为凶险。
满族剪纸在选题上以林海的幻想、人参的传说、罕王的故事和萨满祭祀、嫫嫫人崇拜以及男人的长辫为主。
满族人物剪纸不是贴在窗上,而是摆在窗台上,所以剪纸有些是立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