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们的风俗习惯,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

饮食健康 访客 2024-03-20 10:19 126 0

牧民们的风俗习惯目录

牧民们的风俗习惯,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

蒙古族都有哪些风俗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习俗

牧民是指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或地区的居民。由于牧民生活在广袤的草原地区,受到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1. 饮食习惯:牧民主要以牛、羊、马肉为主要食材,常用的烹饪方式有烤肉、炖肉、煮肉等。同时,奶制品也是牧民的重要食物,如酸奶、奶茶等。

2. 居住习惯:牧民大多居住在蒙古包、毡房、木屋等简易住所中。由于草原地带的气温变化较大,牧民在居住习惯方面注重保暖,常用毛毯、羊皮等材料进行保温。

3. 着装习惯:牧民的着装以羊毛、马毛、鹿皮等天然材料为主,以保暖为主要考虑。男性通常穿着宽松的长袍、短裤和高筒靴子,女性则穿着长袍和披肩。

5. 宗教习惯:大多数牧民信仰藏传佛教,他们会在生活中尽可能地遵守佛教的教义和戒律,如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同时,他们还会向喇嘛祈求祝福和保佑。

总之,牧民的风俗习惯是与草原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蒙古族都有哪些风俗

蒙古族的牧区多住易拆搭、便搬运的蒙古包。

在定居地区、部分牧区和半牧区建有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房;农区多住砖瓦平房,并且聚为村落。

男女老幼都善乘骑,出行都以马代步。

牧民多以牛、羊及奶食为主,辅以粮食、蔬菜;农民以粮食为主,辅以肉食、奶食和蔬菜。

普遍嗜饮砖茶。

服饰分为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蒙古族风俗习惯牧区多住易拆搭、便搬运的蒙古包。

在定居地区、部分牧区和半牧区建有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房;农区多住砖瓦平房,并且聚为村落。

男女老幼都善乘骑,出行都以马代步。

饮食:牧民多以牛、羊及奶食为主,辅以粮食、蔬菜;农民以粮食为主,辅以肉食、奶食和蔬菜。

普遍嗜饮砖茶。

服饰: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等制成。

牧区女子多用红绿等色,长绸缠头,男子冬季戴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

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长筒皮靴。

各地婚仪不一,共同点是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体现了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

丧葬:一般行土葬和火葬。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

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坦率诚恳。

在茫茫的草原上每一座蒙古包的主人都热情地留住相识或素不相识的客人。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主要总是把黄油、奶皮、奶酒、炒米及手扒羊肉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

全民族敬老蔚然成风,见面问安,让路,有难相助。

禁忌:骑马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马鞭子要放在门外,以示对主人的尊敬;到别人家里作客,不要自己动手,须等主人盛给;吃肉时给人递刀,刀尖应向自己,刀把递给对方;见到门前有火或挂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要进入;

出蒙古包后,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主人端出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不食自死动物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来客不让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丧事忌红色和白色,而喜事忌黑色和黄色;不要在火盆上烤脚、烤鞋、袜、裤子等;参观寺院经堂、佛殿时,禁止吸烟、吐痰,不要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不得高声喧哗,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蒙古族的起源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

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有哪些传统的节日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蒙古族新年、成吉思汗纪念节、那达慕大会、敖包节、马奶节、祭祖节、燃灯节等。

其中,蒙古族新年又名白节、白月、查干萨日、年节,是蒙古族的“春节”,节期为正月初一。

白节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

蒙古族新年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叫希恩吉尔,即新年。

自古以来,蒙古族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他们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称春节为白节。

与国内其它民族一样,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也十分注重过春节。

但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和客观环境的不同,蒙古族过春节,草原游牧文化特色十分浓厚。

成吉思汗纪念节

按照蒙古族习俗,农历三月十七日是纪念成吉思汗显示卓越的军事才华,建立赫赫战功的日子。

成吉思汗遗物苏鲁锭”(长矛)的祭奠仪式就在这天举行。

成吉思汗纪念节也叫祭祖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是纪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节日。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敖包节

敖包节是蒙古族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每年七八月份,蒙古人常常欢聚一起,欢度此节日。

喀纳斯湖畔的敖包节图瓦人,虽然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但庆祝节日与蒙古族有所不同,当山花烂漫、青草覆盖时,图瓦人以家为单位,自备酿造的奶酒和烤肉聚集在一起,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体育活动之后,全村男女各分一堆,围坐在一起,享用奶酒、烤肉等食品,欢度节日。

马奶节

马奶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喝马奶酒为主。

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

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祭祖节

祭祖节,是指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清明节的别称。

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除夕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四大祭祖大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燃灯节

燃灯节又称“五公节”,藏语叫“葛登阿曲”,是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区藏族人民的宗教节日,每年藏年十月二十五日举行,为期一天。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

1、礼仪风俗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

”(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2、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

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

这种礼节由来已久。

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3、递鼻烟壶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

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

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4、服饰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

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

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

这种袍子,宽大袖长。

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

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

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

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

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5、居住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

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

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

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6、生产风俗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

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

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

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7、祭祀俗风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

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

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

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

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

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

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习俗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习俗:住宿方式、祭祀习俗、饮食习惯、娱乐风俗、文化生活。

1、住宿方式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房子,便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

2、祭祀习俗

祭火:蒙古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因为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

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3、饮食习惯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4、娱乐风俗

曲棍球是达斡尔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擅长竞技的达斡尔族,始终保持着这一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并把它称之为“贝阔”。

1976年中国的第一支曲棍球专业队就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诞生。

5、文化生活

鄂温克族有特别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民歌既是歌,又是诗,极富草原森林气息。

鄂温克族喜欢跳舞步简单、生动活泼的集体舞,大多数通过妇女舞蹈来表现鄂温克族的生活,主要有“阿罕拜”、“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

以上内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