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图片,端午节都有什么风俗,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端午节都有什么风俗目录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以下几种风俗:。
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龙舟是一种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传统船只,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
2.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传统食品之一,通常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味道鲜美。吃粽子的习俗始于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屈原。
3. 贴艾叶:贴艾叶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将艾草制成艾叶,贴在门上、窗户上、床头上等地方,以驱邪避疫。
4. 穿香囊: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将香草制成香囊,挂在颈间或放在衣袋里,以驱邪避疫、祈求健康平安。
5. 饮雄黄酒:雄黄酒是一种中药酒,端午节期间,人们会饮用雄黄酒,以驱邪避疫、祈求健康。"。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4、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6、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7、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
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赛龙舟、食粽子、沐兰汤、挂艾草和菖蒲、拴五色丝线、画额、佩香囊、避五毒、饮菖蒲酒、饮雄黄酒等。
每逢端午节,人们都会亲自动手包粽子,或者到结束里买粽子吃,除此之外,各个地区都会举办非常隆重盛大的龙舟竞赛,以供人们参加和参观。
夏日的蛇虫众多,人们还会在身上佩戴艾草,防虫避蚊。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如下: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 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2、食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3、沐兰汤
端午洗澡被称为兰汤沐浴。
又叫沐兰汤。
端午沐浴就是用艾叶、菖蒲、佩兰等草药煮成汤,全家大小在端午的时候(最好是中午)洗澡。
兰汤沐浴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至于兰汤所用之“兰”,其实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今天医家常用之中草药佩兰。
在端午之时,以佩兰和菖蒲、艾叶等香草煎汤洗澡可祛邪避瘟,防痱止痒,治疗和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挂艾草和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5、拴五色丝线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画额
画额,汉族习俗,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云可驱避毒虫。
中国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初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亦为全年大热天开始,五毒蛇虫开始活跃。
为此,人们采取各种措施防毒、消暑、避灾,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风俗。
端午画额习俗以除瘟、驱邪、求吉祥而出现。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7、佩香囊
节日习俗,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8、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
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
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9、饮菖蒲酒
《饮菖蒲酒》是明朝的一首诗歌,出自《荆楚岁时记》。
《饮菖蒲酒》诗为:“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
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10、饮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中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间,以法诸毒。
流传中国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2009年,端午节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传统节日。
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端午节一直是我国全民避瘟驱邪、祈求健康长寿的民俗节日,习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下面我们来说几个端午习俗。
1、扒龙舟
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
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2、悬钟馗像
端午节是驱邪辟毒的节日。
挂钟馗像也是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家悬挂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钟馗不仅是中国传统诸神中唯一的万应之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他还是一位驱疫大神。
端午悬挂钟馗像是相沿已久的民风习俗。
《清嘉录》里记载:“五月,堂中挂钟馗画像一月,以祛邪魅。
”因为农历五月天气湿热多瘟疫,端午挂钟馗一方面可以辟邪,另一方面是避瘟。
明代万历、崇祯至清代康熙年间气候异常,导致疠疫流行,家家户户悬挂钟馗像,希望借助钟馗像达到驱疫的功效。
3、打午时水
端午节 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即是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
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之称;亦称龙目水、正阳水等。
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4、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
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
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
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
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
”
5、喝雄黄酒
最早知道这个习俗,还是因为三十年前的《新白娘子传奇》。
端午节这天,白素贞误喝了许仙准备的雄黄酒,直接现出了原形,那时候就明白了,雄黄酒是蛇的克星。
没错,端午时节天气炎热,容易滋生蚊虫,蛇也经常出没,对人的危害很大。
而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可以当作解毒剂、杀虫剂。
所以农历五月初时,人们就把雄黄磨成粉,倒入白酒或黄酒中泡制,就成了雄黄酒。
把雄黄酒撒在门窗、角落里,或直接涂抹在身上,就可以驱赶蛇虫鼠蚁,保家人平安。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端午的节日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寄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的良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