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春节的风俗,鄂温克族节日风俗,鄂温克族是怎样过年的
鄂温克族节日风俗目录
鄂温克族节日习俗
鄂温克族是怎样过年的
鄂温克族节日鄂温克族如何祭祀敖包?
鄂温克族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和风俗。
1.狩猎节:鄂温克族人以狩猎为生,狩猎节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鄂温克族人会穿上传统的猎装,祭祀祖先并祈求狩猎顺利。
2.冬至节:冬至是鄂温克族人的传统节日,他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丰收和家庭幸福。
3.婚礼:鄂温克族人的婚礼非常隆重,通常会持续数天,期间有着许多传统的仪式和舞蹈。
4.篝火晚会:在夏季,鄂温克族人会举行篝火晚会,大家围着篝火跳舞、唱歌、品尝烤肉,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5.祭祀节日:鄂温克族人崇拜自然,他们会在一些特定的节日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自然神灵的保佑和恩赐。
总之,鄂温克族人的节日和风俗丰富多彩,反映了他们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鄂温克族节日习俗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
1.正月十五
供“托博如坎”(即火神)和“吉雅奇”(畜神),主要以奶粥和乳制品为供物。
人们串门相聚,举行娱乐活动。
正月十六这天,人们清早起来,争相为别人脸上抹锅灰,认为是吉祥的表现。
2.清明节
鄂温克语叫“汉西”,这天主要是祭奠死去的先人,备菜、酒和乳肉食物,向坟地扔酒,并用金银箔纸制成元宝和日、月烧掉。
传说死人的灵魂在这天要还乡探亲,行祭是让死去的老人有吃、有穿、有钱花。
3.瑟宾节
“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每年的6月18日举行。
瑟宾节是鄂温克族传统节目。
节日活动中,通常表演舞蹈,还有赛马、摔跤、劲力、拉棍、拔河、跳棋等竞赛。
4.奥米那仁
过去阿荣旗鄂温克族每年四月初三开始举行的萨满教宗教集会。
俗称四月会。
少则四五天,多则七八天。
在此期间萨满天天跳神,人们日夜歌舞,仪式隆重。
但集会日期各地不一。
会场一般设在萨满家里,院内立一棵桦树,屋内立一棵杨树或柳树,两树间系一麻绳,树枝和麻绳上挂许多由参加者献的五色布条。
全氏族成员及曾请萨满跳神“治”过病的人都来参加。
主要活动内容由老萨满领教新萨满,检查人口增减和为全莫昆祈求幸福等。
会上由一名本氏族萨满和一名从外氏族请来的萨满共同跳神。
后来活动的性质、内容、形式逐渐变化,增加了赛马、射箭、摔跤和歌舞等文体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不再举行奥米那仁集会。
5.帕斯克节
居住于陈巴尔虎旗的莫尔格勒、白音哈达苏木及鄂温克族自治旗西尼河东苏木,过去被称为通古斯的鄂温克人的节日。
鄂温克人一般称此节日为基利斯多夫(俄语)。
时间是4月13日。
节前,从4月7日开始,人们便陆续到教堂礼拜,喝酒,吃美食,到4月13日,都用整鸡或把鸡蛋染成红色供神。
6.阿涅
鄂温克语,春节之意。
阴历正月一日是鄂温克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往日,鄂温克人在旧历年三十要把所供的佛像都摆开,摆上羊、各种乳食品、糖果、点心等供物.供完以后,把羊撤来大家一起吃。
从除夕至初三,早晚都要给佛点灯。
初一要先给佛叩头,再给老人叩头。
然后到各亲戚家拜年(鄂温克语叫阿涅仁)。
对于拜年的晚辈,老年人也要给小礼物并祝福他们长寿。
现在鄂温克人的过年礼节已经简化。
初一只给老人和亲戚拜年。
初一晚上,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尽情地欢乐、跳舞、唱歌,直到深夜。
7.米阔鲁节
“米阔鲁”是鄂温克语的译音,庆丰收之意。
米阔鲁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等地的鄂温克牧民欢庆丰收的节日,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为期一天。
聚居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牧业,住蒙古包,随季节逐水草而迁徙。
他们有丰富的畜牧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高山之巅,脱下帽子可知风的强度,观天象可知暴风雪的即将来临,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鄂温克牧民,从孩提时就受到了环境的熏陶,七岁男孩开始学骑马,以后逐渐参加赛马,学习套马、驯马的本领。
五月下旬,春光明媚的牧场,花红草绿,水草丰盛,接羔工作紧张而又忙碌。
碧绿如茵的草原上(起名网),到处可见白云般的羊群和飞奔的马群,充满无限生机。
鄂温克人每年于此时欢庆丰收的节日期间,人们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亲朋好友互相帮助,给牲畜拔坏牙,打烙印,剪鬃和打耳记。
穿着羔皮筒裙的姑娘们,双手忙着抓羊羔,抱在怀里抚摸着,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骠悍的小伙子矫健地跨上最好的“杆马”,挥舞着长长的套马杆追套烈马,草原上腾起阵阵尘烟。
每当套住烈马时,强壮的骑手们便一拥而上,跳上马背,拉住马尾,握紧马耳,刹那间将马摔倒在地,开始剪马鬃、马尾。
若是四岁马,还要在臀部打上烙印作为标志。
整个过程非常紧张而有趣,这是牧民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入夜,青年男女环绕篝火,手拉手自左向右转动,一人领唱,众人相合,载歌载舞。
舞步刚健有力,节奏感强,具有草原的独特风格,热情好客的鄂温克人,待人诚挚,节日期间总要准备下丰盛的手扒肉、美酒和其它食品,宴请所有参加生产活动的客人。
大家逐家吃喝,热闹非凡。
8 祭敖包
祭敖包是祭祀活动,也是重要的节日。
敖包是在野外高坡处人工堆起的石头堆,祭敖包就是祭山神、河神,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旺年丰。
祭敖包每年农历五月间举行,众人集会为敖包添石块、插新柳枝、系彩绸带,杀牛宰羊献祭,举行赛马、摔跤活动
鄂温克族是怎样过年的鄂温克族是只有3万人口的东北少数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从事畜牧业、农林业、饲养驯鹿业等生产经济活动。
“鄂温克”是鄂温克语,其意义是“从高山峻岭走向草原的人们”。
鄂温克族有悠久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春节,鄂温克语称之为“阿涅别”,是鄂温克族传统而隆重的节日之一,其中“阿涅”是“狂欢”、“喜悦”、“声势浩大”之意;“别”是指“月”,“阿涅别”合在一起表示“狂欢月”或“喜悦月”等概念。
鄂温克族过“阿涅别”的日期与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时间完全相符。
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鄂温克族提前一个月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
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从腊月二十到三十,这10天中他们每天都有传统而特定的安排。
如,腊月二十宰杀过年的羊,腊月二十一做各种野果酱饽饽,腊月二十二炸制用牛奶、奶油、野鸡蛋、白糖、面粉和在一起做成的各种
鄂温克族节日鄂温克族如何祭祀敖包?鄂温克族的节日主要有敖包节、农历、米库勒节、萨宾节。
祭祀敖包时要宰杀牛羊作为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每次敖包大会都会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意思是对偶或鼓槌。
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
敖包一般位于高山或丘陵上。
这是一座用石头建成的锥形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头上绑着兽角和经卷,四周是烧雪松的石头。
敖包旁边有带树枝的全羊、马奶酒、黄油、奶酪等。
在古代,祭祀时,萨满会敲鼓、念咒、礼拜、祈祷;现代,喇嘛们烧香,颂经,念经。
牧民们围着敖包从左到右转了三圈,祈求上帝保佑。
在牧民眼中,敖包象征着神的地位,是通过传承下来的。
以前的每一面面旗,苏木寺等。
在内蒙古有自己的公共敖包,富裕的家庭也有自己的敖包,每个敖包都有自己的名字。
阮奎生《吉林、蒙古的风俗》说,“盖赛时,铺石如山,葬之,挂帛祈福,植木桌为39;电子书39;过者不敢犯罪。
”敖包是蒙古牧羊人的圣物。
一开始敖包是以部落为单位的。
人们出门远行,无论经过哪里,都要下马向敖包行礼,祈求平安。
在敖包里放一些石头或土,然后过马路。
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的传播,清代出现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敖包节的习俗。
祭祀通常在农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举行。
没有证据表明崇拜敖包的起源。
人们中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蒙古牧民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
人们的葬礼一直是天葬,他们的尸体都是木制的“车乐勒”在草原上漫无目的地行驶。
当尸体倒下时,它们自然地被埋在露天的某个地方。
牧民思念亲人,每年都要在安葬的地方寄托哀思。
可是在茫茫草原上,哪里能找到埋葬的地方呢?然后,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
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埋葬亲人的时候,带走一只驼羔,在埋葬的地方放出一部分驼羔的血。
第二年,带着驼羔妈妈或者两岁的驼羔,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寻找。
如果发现一只母骆驼或骆驼羊羔拒绝前进或在某处嚎啕大哭,那就是亲人被埋葬的地方。
这个时候,牧羊人就想垒些石头或者拜些土来祭拜自己的亲人,得到他们的祝福。
就这样,敖包形成了几代人。
同时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