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清明节有什么来历,不同民族清明节的风俗,清明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饮食健康 访客 2024-03-18 09:17 135 0

不同民族清明节的风俗目录

民族的清明节有什么来历,不同民族清明节的风俗,清明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呀?有说不梳头的有说插柳条的,怎么不一样?

清明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各地的清明节的风俗

1. 汉族清明节:主要风俗是扫墓祭祖。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到祖先坟墓前献花、烧纸、祭祀,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此外,还有吃清明粥、放风筝、荡秋千等风俗。

2. 藏族清明节:在清明节前一天,藏族人会在寺庙祭拜,祈求安全平安。清明节当天,人们会到祖先墓地上献花、点烛祭祀,还会在墓地周围转经,为亡灵超度。

3. 傣族清明节:清明节前,傣族人会在家中设立祭坛,烧香祭祀祖先。清明节当天,人们会到坟墓前献花、烧香、祭祀祖先,还会举行打靶、射箭等活动。

4. 蒙古族清明节:蒙古族人会在清明节前一天到寺庙里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健康。清明节当天,人们会到坟墓前献花、祭祀祖先,还会举行马球比赛等传统活动。

5. 朝鲜族清明节:朝鲜族人会在清明节前一天到祖宗庙里祭拜,祈求祖先保佑。清明节当天,人们会到坟墓前祭拜,还会举行打乒乓球、蹴鞠等活动。"。

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呀?有说不梳头的有说插柳条的,怎么不一样?

1、扫墓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扫墓,是对祖先、长辈和去世亲人们的“思时之敬”。

这个风俗由来已久,它最早的源头,当是我国原始氏族社会的天祭、地祭、祖祭、墓祭等祭祀活动。

各地在清明扫墓的风俗上也各有特点。

(1)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

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

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2)客家人扫墓时,清理完坟墓环境,除草整理好墓冢后,先祭拜土地神,然后再祭拜自己的祖先或墓中的前辈。

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表示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

(3)四川成都都江堰经常在清明节时举办二王庙庙会,举行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丰功伟绩。

(4)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上坟时不烧香,不烧钱纸,而是将冥钱等祭物悬挂在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

原因是寒食节期间习惯禁火。

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祭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送不到先人的手里。

(5)清明是香港人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或亲人坟前焚烧香烛、冥镪,供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

(6)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祀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

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

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

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

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2、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

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3、蹴鞠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4、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5、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6、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

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7、插柳

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清明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清明节一直在我们的心中就是祭奠先祖的一个节日,其实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有很多丰富有趣的习俗。

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碰鸡蛋,插柳等一系列习俗。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

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其实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有很多丰富有趣的习俗。

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碰鸡蛋,插柳等一系列习俗。

1、踏青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2、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尤其是小孩子们,提起放风筝,更是喜不自胜。

清明时节,人们不仅在白天放风筝,夜晚也会放风筝,而且夜晚的风筝上通常会挂串彩色的小灯笼,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在也空中一闪一闪甚为壮观。

有些人把风筝放到蓝天后,便会剪短风筝的线,凭清风的力量把风筝送上天,据说这样可以消灾祛病,给自己带来好的运气。

3、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

人们最早称之为千秋,为了避皇家的忌讳,便改名为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陶冶性情,还有助于增进人们的健康,培养孩子们勇敢的精神,至今仍为小孩子们所喜爱。

4、碰鸡蛋

每到清明,总有一些小朋友愿意碰鸡蛋,就是将两个鸡蛋对在一起,互相捏,看谁能把对方的鸡蛋捏破。

这个游戏是小朋友们的最爱。

5、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各地的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当然全国各地清明节的习俗不一,每一个地方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一、上海清明节习俗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

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

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二、山东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清明时节,在济南城乡,还流传荡秋千的习俗。

清明节这天,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在绿杨深外,或在街前广场,立木为架,上袈横木,下悬二绳,绳下横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两绳可前后上下飘荡,极富乐趣。

三、四川清明节习俗

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

清明节插杨柳是全国各省份差不多的习俗,而四川地区独特之处在于,除了将杨柳枝挂在门口、坟前,爱美的四川妇女还会在清明节这天将柳条戴在头上,叫做柳叶符。

由于四川产竹,竹子在清明节期间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清明这天,家家户户会请道长画上纸符,挂在竹子上,然后挂到坟头,作为清明上坟的一个必要仪式和步骤,是为“挂青”。

火神门祭火神,这也是四川地区比较独特的习俗之一。

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人们把家里的火都灭了。

人们在清明当天专门去火神门祭拜火神,回来以后再重新生火。

四、山西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

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

山西北 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

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

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 的老人抓痒痒。

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

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

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

晋北地区多插柳条。

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

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

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

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 名曰驱蝎。

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

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

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 火”。

五、福建清明节习俗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

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

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

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

清明 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六、台湾的清明节风俗

台湾的清明节既有大陆的风俗习惯,又有自己的特点。

在台湾,清明节是一年里所有节日中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是要放公假的。

“清明不回厝无祖”,指的是清明节不回家扫墓挂纸的 人就等于没有祖先,即使在外窘困没有路费回家的人,这一天也想方设法回家扫墓。

台湾的清明节也叫扫墓节,家家户户都要在祖坟上“挂纸”和 “培墓”。

一般在清明节前,人们由一家的长辈率领,带着锄头、镰刀、酒、祭品等到自家祖先的坟墓上扫墓,一般分成“挂纸”和“培墓”两种扫墓仪式。

“挂 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纸”、“压墓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五色纸压在坟上,表示子孙已经祭拜过祖坟。

挂纸时,用小石 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

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 图报的意思。

“培墓”的时间多在清明节前夕,先要用锄头或镰刀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清除,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则必须重新描写, 使其焕然一新。

关于清明节的传统可远远不止这些。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让我们过一个“清净明洁”的清明,把各种喜悦忧愁、饮食游乐,都化作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