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借鉴的8条育儿笔记有哪些(值得借鉴的8条育儿笔记有哪些故事)
幼儿园大班幼师教育笔记范文(三篇)
幼儿园大班教育笔记 篇1
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老师的奖励总能让孩子们很开心,也容易激起孩子的上进心。因而,现在的幼儿园老师都比较注重给孩子奖励这一激励方式,给孩子奖励小红花或者小星星等已经成为幼儿教育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行为。
这种奖励方式无疑是很好的,但主动权都在老师的手中,老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奖励的对象。如果把这种奖励的主动权转交给孩子们,这样是否更好呢?我们来看看一个幼师的幼儿园大班教育笔记。
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例行的一周总结、奖励活动,我答应孩子们,如果都表现好就每人奖一面彩旗,好让他们高兴。可后来一看彩旗没几面了,这可怎么办呢?情急之下,一个想法冒了出来:今天孩子们制作了许多彩色风车,大家也很喜欢的,我何不把彩色风车、彩旗,还有上次活动后剩下的一些糖果一起作为奖品,让孩子们自己评价该如何奖励呢?结果,孩子们对这次别具一格的奖励活动表现得异常活跃、兴奋,我每举起一样奖品,他们就争着说出这个奖品应该奖给谁,为什么要奖给他,等全班都通过后我就将该奖品奖给那个孩子,然后其他孩子再说一些勉励的话,并指出不足,希望被奖的孩子下周再争取进步。
尝到了一次甜头,以后的奖励活动我都把权力交给孩子,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对好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大胆地表述出来,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最主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别人的长处,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想想以前奖励孩子时,都是把决定权独揽在自己身上,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惯性思维,即老师的标准就是对的,老师说谁乖谁就是好孩子,就可以奖小星星、小红花,这其实是把孩子领进了一个误区。所以,现在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游戏活动中,我都把奖励的权利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评一评,议一议,自主决定获什么奖、奖给谁。
把奖励的权利交给孩子,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们也学会了互相督促,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悄悄进步了。
可见,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在原有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这样我们的幼儿教育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初次学习乐器,孩子该注意哪些?
1、应该选择什么
就孩子的生理特征和认知特点而言,应优先选择键盘乐器,比如钢琴、电钢琴、电子琴等。这是因为键盘乐器音准固定,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音准辨别力。而弦乐器音准则很难掌握,它要求弦调得准、手指按的位置正确,这两点对幼儿来说非常困难。
另外,学习钢琴或电子琴是双目、双手的操作,这样有利于培养协调能力,可以开发两侧大脑的功能,特别是右脑。不论选择什么乐器,最初都要注重视唱练耳,因为学习音乐不只是为了学会演奏、演唱,而是学会欣赏演奏和演唱。视唱练耳的最好工具就是钢琴等键盘乐器。
另外最好首先学习西洋乐器,因为西洋乐器用的是五线谱,可以与国际接轨,以后转学民族乐器识简谱就容易得多了。
2、不适宜选择什么
有人说,小的孩子最好先不要学习乐器,当然声乐课什么的上上倒也没什么还可以培养乐感。弹钢琴的时候,孩子眼看、耳听,脚踩踏板,手脑并用,对培养儿童的早期协调能力很有帮助。
也有发现,协调性好的孩子将来背课文、背英语单词都快,记忆能力明显地优于其他孩子。但是为什么不让孩子过早接触呢?一个是因为孩子还不具备掌握乐器的条件,不能操作与乐器,另外就是孩子若是不能通过乐器获得乐趣,而却不得不这样做的话,只会对乐器产生厌恶,进而导致后来的学习事倍功半。所以在孩子刚好能够掌握某一乐器的时候给孩子进行启蒙是最佳时机。
在孩子能够操控乐器之前,当然可以让孩子上上声乐课,让孩子感受节拍和旋律,对以后学习乐器也有帮助。声乐课的形式最好多样化。“通过各种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活动,比如:小鸡唱歌、造房子等,让五线谱等基本的乐理知识一点一点地渗透到孩子的日常游戏活动中。”
3岁以下的孩子,肺活量小,学习吹奏乐有困难,开始最好不要选择这类乐器;尽量不选择不便于携带的重型乐器,重型乐器孩子无法在各种场合表演;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3、学习过程要注意什么
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学习动机主要于兴趣。父母不能违背这一规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问孩子是否愿意,强迫他进行学习。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不仅不利于学习,甚至还会让孩子对学习乐器感到厌倦。
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
有些孩子讨厌学校,不愿去上学怎么办呢?其实,孩子不愿上学是有原因的。
案例一:亲戚家的小男孩上一年级,由于患急性阑尾炎,开刀后休息了一个星期,现在他就不愿上学。家里人进行了惩戒教育,没用;有一次送到学校,竟乘老师不注意,溜回来,不敢进家门;好几次送到学校,便立即要回来。老师怕他又要溜走,也不敢接受。家里人伤透了脑筋,应该怎么办?
案例二:大龙今年13岁,上六年级。但他已经有两个月没去学校上课了,父母、老师都非常着急,不管用什么办法,就是说服不了他,怎么办?
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
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
以下是孩子不肯上学的几种常见原因:
一、焦虑
孩子不喜欢上学,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一与家人分开就焦虑不安。这中情况最常发生于家庭气氛紧张期间,或孩子就要去另一学校就读的时候。 父母如果反应不当,可能令孩子焦虑加深。孩子如果是刚开始上学,家长须注意头几天上学前和孩子道别的方式。
家长必须多鼓励子女,而且不要太注重学业成绩。只要子女已尽了力,即使考试成绩不好, 也不应苛责,父母要求不过高,子女便无须承受过大压力,于是焦虑减少,念书也就不感到辛苦了。
二、学习困难
有些孩子不肯上学是源于生理问题。有些孩子不喜欢学校可能是因为患有学习障碍。他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无论他们怎么努力,进步都很有限,加上家长和老师不予体谅,久而久之,自然抗拒学习。 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常常精神沮丧,老是没法完成学校作业,或者似乎总是不听从老师的话。他们也许无法记住简单的事情。家长要主动和学校沟通,商量解决之道。
三、怕老师
如果孩子经常抱怨老师"太凶"、"不公平",该怎么办?家长可以去找老师说明孩子的个性,这通常可改善老师和孩子的关系。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孩子自己面对困境,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鼓励孩子好学上进,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父母应找机会带孩子到他们工作的地方去,让他们知道父母工作的情况,体会父母辛苦工作的样子。从而让他们了解刻苦是生活中应有的历程,只要肯努力,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四、寂寞
有些孩子不喜欢学校是因为没有朋友。如果小孩总是自己一个人,或者假装生病逃避课外活动,又或以送贵重礼物来讨好别人,很可能就会在学校没有朋友。
教孩子社交技巧可帮助孩子解决感觉寂寞的问题。应多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帮助老师派发本子,或者全家去餐厅吃饭时让孩子练习点菜。父母也要传授孩子一些结交朋友的技巧。
五、受欺负
有些学生讨厌学校是因为害怕同学。如果孩子过分沉默焦虑,在学校没朋友,或突然自信心低落,那他可能在学校受人欺负了。 解决此问题最常见的方法是向老师报告,但这是不够的。向老师报告并不不能保证不会再受人欺负。最要紧的是帮助孩子采取主动,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找到防止欺负的办法。
当孩子不愿上学时,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说出真正的原因,然后陪同孩子共同面对。
男孩6岁前入学是灾难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让许多男孩父母头痛的问题。中国青少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近日出版的《拯救男孩》一书对男孩教育提出了“男孩危机”的观点,引起了家长的关注。孙云晓指出:男孩6岁前入学是灾难。
晚上学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有的父母往往希望孩子提早上学以求抢占先机,同时又渴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超过同龄人,却很少考虑孩子本身发展的可能性。孙云晓提醒说,想让孩子尽可能早入学,想尽一切努力把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这对于男孩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其结果很可能成为酿成摧残男孩的悲剧。
孙云晓认为,千万不要让男孩子早于6岁上学,否则那绝对是一场灾难。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从上学开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 晚许多。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而此时,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漂亮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愚笨或迟钝,这可能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研究表明,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在整个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仍落后于女孩。想想看,当同样年龄的男孩和女孩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时,谁能理解得更多?谁又能做出更正确的反应呢?
当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把宝贝早早地送进学校,他们往往会得到一个难以相信的结果,儿子怎么什么都不如别人?居然还成了问题儿童?在小学里,绝对是女孩的天下,她们聪明乖巧,处事伶俐,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喜爱,所以班队干部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即使与男生发生冲突,发育领先的女孩也完全能把男孩打得落花流水,且不说还有诸多计谋使男孩甘拜下风的。
正是基于对男孩发育迟于女孩的发现,有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已经在尝试让男孩晚一年上学,甚至认为这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因性施教”挽救“男孩危机”
孙云晓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叫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孙云晓认为我们一定要有性别意识,一定要充分照顾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特点。
由于我们忽略了男孩、女孩的差别,我们的教育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比方说男孩,因为他们冲动,他们控制不住自己,他们反应慢,他们纪律差。所以就把男孩看作是问题儿童,对他们的评价非常低,父母也对他们很不满意。
另外是忽视了男孩与女孩不同的学习方式,限制了男孩的成长需要。男孩爱冒险、爱跑动,许多学校出于安全和安静的考虑,常常禁止学生课间奔跑等。比如男孩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跟女孩不一样,作为男孩子教育来说,要给他更多的运动的,动手做实验的,探索的,冒险的,亲身体验的机会,这非常重要。比方女孩子,现在我们许多讲课都是语言讲述比较多,这种讲述女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因为女孩子大脑的两个半球比较均衡。男孩子呢,由于他正处在荷尔蒙发育当中,他的大脑受到一部分影响,他只有左脑比较发达,他的两个脑半球连接很差,他协调不好。所以男孩子光听语言讲述,听着听着就听不下去了,就开始折腾,小动作多,坐不住。
对于男孩6岁前入学是灾难,那要如何拯救男孩,造就******的男子汉?“改变对男孩的态度,建立按照性别施教的教育模式非常关键。”孙云晓提出了4个具体对策:一是改变对男孩的态度,接受男孩更脆弱的事实;二是父亲要成为男孩的榜样和引路人;三是母亲要勇于“放养”男孩;四是学校和家庭要按照性别施教。
孩子内向害羞,需要改变吗
李妈妈最近又遇到了一个问题,她发现他们家小宝特别容易害羞。
李妈妈描述:"在家里的时候,小宝是活泼又喧闹的,而且口齿伶俐,可是一旦到了公众场合,他却几乎不敢和成人对视,甚至小区里跟他差不多大小的小伙伴们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却藏起来不敢吱声也不敢对视。"于是今天李妈妈带着这个困惑又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孩子容易害羞这个问题我相信不少家长都会遇到,但是许多家长很可能会说:"我的孩子只是害羞罢了,长大了就好了。"这其实是在否定孩子害羞的性格。也有研究表明,有些孩子确实存在社交焦虑,而父母的不以为意只会使得情况变得更糟。
心理咨询师:孩子害羞通常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性格,孩子们对陌生面孔和环境的过度敏感有着遗传学上的根源。因此容易害羞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励,如果你施加太大的压力,只会让你的孩子更加抵制,并且带孩子出门之前要先讲好一些基本原则。例如:提前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没办法跟其他小朋友立刻玩到一起,所以你可以在妈妈身边待上一会儿,但是我希望你稍后能去找小伙伴们玩。这样妈妈也有自己的时间,你也能交到自己的朋友。"
下面还有一些让孩子感到更舒服的小贴士:
1、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你可以说:"玩知道你也不想那么害羞。"或者"有时候玩也会在刚开始的时候觉得不好意思。"
2、和孩子一起尝试角色扮演游戏,练习如何应对不同场景,例如在公园里结识一位新的小伙伴。
3、不要给你的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你可以换一种说话的方式,例如你可以这样说:"你只不过需要一些时间来热身罢了。"
4、永远不要强迫孩子变得活泼或外向,也不要逼着他去和人交流。
幼儿教育:会玩的孩子更聪明。
哥斯达黎加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加夫列拉马德里斯曾指出,运动、玩耍是儿童学会观察、认识、理解、说话和活动的最佳“工具”,能促进儿童的大脑智力开发。他指出,科学实践证明,2岁—5岁的孩子中,爱玩孩子的大脑比不爱玩的孩子至少大30%。因为,在运动和玩耍的过程中,孩子要完成掌握平衡、协调心理、处理问题等几十种与大脑和思维活动有关的动作。日本著名教育家七田真教授在大量的试验研究中发现,人脑在3岁以前完成60%的发育,6岁以前完成90%。所以,0岁—6岁是开发宝宝大脑的黄金时期,父母要珍惜这个黄金时间,多陪孩子玩。
玩是一件看起来随性而又欢乐的事,但是也要玩出科学,玩出创造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你可以为他打开一扇窗,带领幼小的生命去触摸这个真实多彩的世界。70后、80后父母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弹玻璃球、跳房子、跳皮筋、拍洋片、丢沙包,渐渐被各种高科技玩具、电子产品所取代。现在的孩子常常看电视、玩游戏,一坐就是几个钟头,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都受到了限制,家长要引导孩子走出这种误区。
运动
跳绳强身又健脑
很多研究发现,喜欢运动的孩子比不爱运动的孩子更聪明,记忆力更好。潘慧告诉记者,有目的性的运动,可以锻炼孩子各个感官之间的协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挖掘他们身体各部位功能的潜力,对大脑的发育有很大好处。
各种运动中,跳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是一种全身性活动,既能加快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又能使心情兴奋起来,让孩子心灵手巧,在数数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使语言变得清晰流畅,最终促进孩子智力、体力、应变能力的协调发展。
每天睡前讲故事
每个夜晚的床头,那盏温馨的灯下,孩子靠在父母怀里,听他们讲故事。这是孩子成长中最幸福的时光。
科学研究显示,经常读书给婴儿听,可以让他们与父母间建立特殊情感。婴儿喜欢听到熟悉的声音,而书中的文字、图画和故事更能刺激他们的脑部发育。
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喜爱读书的孩子更爱动脑思考问题,将来上学后学习能力会更强,相对来说情绪会更为稳定,个性较为冷静,更为自我约束,知识面宽广。
“有些父母拿到图书以后,把教孩子学识字作为主要目的,这样做是不科学的。”王争艳告诉记者,孩子读书要以兴趣为主。“阅读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它留给孩子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不像电视,有具象的画面。孩子通过文字的描述,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鲁杰建议,父母要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共同阅读,与孩子一起读他们喜欢的书,并且探讨书中的细节,这样孩子就会渐渐爱上读书。
游戏
戏水玩沙,创造力强
夏日午后,蝉鸣阵阵,一个小男孩静静地蹲在院子里,细心地观察“蚂蚁阵营”,还不时用小树枝轻轻地拦住蚂蚁的路,观察蚂蚁的路线变化。男孩一蹲蹲好长时间,那份耐心,让一旁的妈妈不忍心打搅。妈妈只是提醒他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导他在观察中学会思考。这是知名育儿专家杨文的教子场景。
鲁杰告诉记者,丰富、神秘的大自然是孩子想象力最好的源泉,父母要经常带孩子走近大自然,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大自然那种静默的和谐,那种新鲜、清新、生生不息的气息,可以发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以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精神。所以,大自然是最好的游戏场所。”国际儿童游戏权力协会曾经发表研究报告说,现代儿童正在遗弃的那些简单的娱乐活动,如爬树、建沙堆城堡等,正是孩子们成长不可或缺的。
“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水、玩沙子。沙子可塑性强,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因此家长可以在阳台弄片小沙滩,这也是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机会。”王争艳说。
语言
尽量少说叠音词
孩子开口说话的那一瞬间,让多少家长心生喜悦。那是他们第一次用语言表达。从此,孩子咿呀学语,打开了语言的大门。据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父母与孩子多交谈,会使这些孩子日后变得更聪明。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伴随着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因此,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6岁以前是孩子语言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培养,效果事半功倍。就像种子播种在春天,才会有好的成长和收获。家长要在这个时期,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
鲁杰提醒父母,和孩子说话时,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父母是孩子语言的导师,父母使用的语言、语气都会影响孩子。0岁—3岁是孩子口头语言的发展时期,父母的语气要柔和亲切,自信沉稳,不要使用“吃饭饭”等叠音,也不要细声细气地模仿孩子的语气,这样会让孩子缺乏安心的感觉。但是,可以适当重复说过的话,比如“吃饭了,吃饭了”,来加深孩子的印象。对于3岁—6岁的孩子,父母就没有必要再反复重复说过的话了,看着孩子的眼睛,认认真真地说一遍就足够。孩子没有回应时,父母要寻找更好的解决方式,不能粗暴地提高音量、瞪大眼睛,孩子也会变得烦躁,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爱好
留出一面“涂鸦墙”
兴趣和满足总会带来快乐。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快乐的时候,学东西比较容易。所以,父母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顺应孩子的天性,支持他们的兴趣爱好。
1岁—8岁,是利用涂鸦锻炼孩子图形思考力、想象力、开发右脑的最佳时期。家长应该还孩子一颗自由的心、一双自由的手,让他们在尽情的想象中,涂抹心里的缤纷多彩。父母为孩子开辟一面“创作墙”,让孩子信笔涂鸦,这远比一个整洁的家更重要。
“兴趣爱好不等于兴趣班。”鲁杰告诉记者,很多兴趣班只是让孩子枯燥地学习,并不一定是孩子喜欢做的事。比如,在绘画班,往往更多的是学习绘画技巧,要把苹果画得最逼真最圆,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限。家长要注意观察,看孩子对什么感兴趣,然后为孩子提供条件,保持他们的好奇心。比如,养一小盆植物,观察植物发芽、吐叶、开花的过程;或者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做一个小科学实验,让他们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幼儿园大班教育笔记 篇2
大一班的音乐活动开始了,老师正带领小朋友一起学唱歌曲。这时,有两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时,在人群堆里你推我打。待这个活动单元结束后,我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教育。“刚才小朋友在唱歌时你们为何打闹?”“我们没有打闹。”他俩竟然不承认。我问全班小朋友有没有看到他俩打闹,大家都说看到了,并大声喊:“老师,罚他俩站到前面去!不给上音乐!不许吃饭!”等等。看他们的神情个个欢呼雀跃,异常兴奋。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我想这和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发生了偏差有关。由于教师平时在教育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有过这种批评幼儿的行为,如孩子打闹得出格时,教师有时会沉不住气,表现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就给孩子留下了印象。孩子有好模仿和喜欢顺应老师的心理,于是在发生同类现象时,孩子为了讨好老师就会说出这样的话。被指责的孩子在班里会觉得自卑,得不到尊重而心理压抑,从而不喜欢上幼儿园乃至影响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而指责别人的孩子,刚开始,并不懂得幸灾乐祸,但长期这样,也会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心理,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尊重孩子,又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其次当孩子犯错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艺术的方式,耐心引导,悉心教育,如提醒孩子换位思考,和孩子共同分析犯错原因,从而提高孩子的评价能力。问题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实还是要追溯到教师的教育,“从孩子的行为看教师的观念”这话很有道理。
幼儿园大班教育笔记 篇3
大班的孩子虽然还小,但他们都善于恶作剧。在英语课上,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建立了一个“知识突破”的链接。但是当涉及到这个环节时,在课堂上我多次想要摆脱这个环节,但孩子们的兴趣极高。如果他们不玩游戏,他们会问:老师,为什么他们今天不做呢?我们都想有所突破!所以他又救了一次。今天的课,是我们突破习俗的时候了。我们怎样才能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呢?看着自己那双明亮的眼睛,我突然灵机一动,说:“谁是好孩子,老师的眼睛里有谁。”听到这,孩子们立刻表现得很好,个性是那些淘气蛋的最佳选择。我立刻表扬了他们。当然,我们进行得很顺利。之后,我把这个方法应用到幼儿园,效果也很好。
其实每个孩子都愿意在老师的眼里做一个好孩子,但是因为他们的性格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不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及时抓住孩子的“闪点”,这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近,孩子们的午睡总是让我头疼。这些淘气的孩子们格格笑着,说笑着。当他们进入午睡室时,他们从东到西跑,在床上打滚。不一会儿,抱怨就没完没了,谁在推人,谁没脱衣服,谁又在说话。老师的喊叫没有用。他帮着盖这床被子和那床被子。他劝说人们冷静下来,开始睡觉。但是那些淘气的孩子们仍然在那里徘徊。但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午睡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从医疗保健的角度来看:儿童睡眠时,身体、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处于调节状态,氧气和能量的消耗最少,有利于疲劳的恢复。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是平常的三倍。因此,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学习状况。
幼儿园小憩是幼儿的一项统一活动。在孩子们的眼里,一旦睡着了,他们就一定有言论和活动的自由。因此,他们试图在睡觉前完成他们想说的话。当老师没有看到他们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当我们觉得孩子们太无聊,太吵,太吵,我们不妨反思我们是否理解孩子们,满足他们的需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就会和老师合作。只要你用心去做,你一定会有好的收获。
但是对我们的老师来说,教孩子们学习知识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照顾他们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闪点,鼓励他们,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的是真实的好朋友,这样他们会信任你,愿意告诉你他们有什么想法,跟你做各种各样的游戏。
我们班有几个孩子有午睡的坏习惯。当他们睡不着或睡不好时,我会耐心地引导他们入睡。在我耐心的劝说下,如果他们仍然睡不着,我会经常说些吓唬他们的话。例如,他们会对他们说:“当所有人都在睡觉的时候,你就睡不着。”孩子们一起床,你就睡不着,只好留下来睡觉。”我不知道我说过多少次这样的话,但我从来没有执行过。
昨天下午,我提前告诉孩子们,躺下后,我闭上了小眼睛,很快就睡着了。许多孩子照我的话做了,很快就睡着了。但是薇薇和真真根本睡不着觉,他们互相影响。我去打了几次招呼,但还是不管用,于是我又用了那句老调:“现在你们俩睡不着了。”当孩子们起床晚了,你就不会起床,也不会留下来睡觉。”闹钟响了,他还是没有把我的话当回事,开始穿得像其他孩子一样。看到这种情况,我想我不去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走过去严肃地对他说:“你们两个不用穿衣服,也不用留下来睡觉。”看到他们两个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跟我一起哭着说:“老师,我们起来吧!”我们明天必须睡个好觉。” (一)、幼儿园大班教育笔记简短范文(六篇) (二)、幼儿园中班教育工作笔记范文(六篇) (三)、幼儿园中班教育笔记简短范文(五篇) (四)、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教育笔记范文(四篇) (五)、党员个人学习教育笔记范文(四篇) (六)、幼儿园中班教师教育笔记范文(四篇) (七)、幼儿园中班教育随笔笔记范文(五篇) (八)、幼儿园上学期中班教育笔记范文(四篇) (九)、2021年幼儿园小班教育笔记(十篇) (十)、2021年幼儿园小班教育笔记及下一步计划(两篇) ;
[img]《怀孕可以很简单,非非妈妈轻松助孕8法》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普及备孕知识的工具书,也是一本心理励志的“好孕书”。
非非妈妈是一位有着多年从医经验的退休医生,将自己的临床经验集结成本书,现我将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做了读书笔记分享给各位有备孕需求的妈妈们。
第一章 怀孕基础知识
受孕的过程,精子就像马拉松比赛,卵子的选择,就像招聘会。
受精卵着床,生命从播种开始,农业靠自己,不靠天吃饭
了解自己的子宫,生命最初的10个月的家,
聪明与健康,由三方面因素决定的,
1、遗传占智力的48%,环境占52%,后天教养是关键,三分天赋七分努力,
2、身体及营养状况,
3、受孕时的精子和卵子的状况,新鲜的才是最好的,
生男孩、女孩 双方体检 碱性的男孩居多,酸性的女孩居多。
第二章 助孕8法
NO1 放松心情
生儿育女是人的自然功能,知己知彼,走出误区,为自己减负,
流产是减少先天畸形的,非常重要的自然筛选现象,
过分关切变压力,
早胜于晚,同舟共济,树立自信,
生理机能有强大的调整能力,
NO2 改善精子的质量和数量
第一、充分的认识
精子的特点,精子产生的时间很长,从产生到成熟需要90天,
一年365天时刻有精子产生,
精子不耐高温,在高温下会死亡,
如果精子长期不用,积累的精子会老化死亡,
精子喜欢碱性,环境不耐酸,
精子的有效授精时间是48小时左右,
精子有尾巴靠尾巴摆动前进。
第二、常见的问题
精液液化不良、炎症、精子抗体,
增加精子数量,有一种活力宝贝,叫番茄红素,
提高男性精液质量的法宝是天然维生素E,
中药调理,
子宫是有记忆的,她会报复不善待第1个宝宝的人(流产需谨慎),
NO3 促使卵泡产生、卵子排出
女性一生中约排了400余个原始卵泡,
从出生到成熟,约85天的时间,精子成熟是90天的时间,
月经周期的长短由卵泡决定,28天,正负7天内,也就是21~35天的周期都算正常,
受孕困难的原因
1、无排卵型的月经失调,无规律的供血,
2、黄体缺失,黄体不足会使子宫内膜分泌不良,造成困难,即使着床也由于孕激素支持不足而停育和流产,黄体功能不足或黄体功能不全,可以用测基础体温的方法检测,(可以补充维生素b6和大豆异黄酮)
3、未破卵泡黄素化综合征,
4、偶尔玩失踪的卵子,
NO4 保持最佳生理状态,激素的秘密
人体有6项激素,雌激素、泌乳素,孕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和雌二醇。
这6项激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极速起伏变化的主要目的是养育一个新的生命。
雌激素,卵泡发育长大,雌激素就增加,子宫内膜增生加厚,种子播种必须得土壤,让它排出卵子,排出卵子的地方变成黄体,黄体会分泌雌激素,孕激素,
雌激素,维持增生的子宫内膜,孕激素为土壤加肥料,如果没有种子,黄体维持14天左右就会萎缩,两种激素减少,子宫内膜失去支持激素的支持,就会脱落,形成月经。
雌激素过少或过多。
雌激素过少,身体方面就会出现,身心疲惫,皮肤干燥瘙痒,皱纹增加,乳房下垂,发色枯黄,面部潮红,胸闷气短,心跳加快,消化系统功能失调,腹泻或便秘的。
精神方面,失眠,健忘,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即便是平时很温顺的女性,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经常莫名其妙的发脾气,敏感多疑,有时还会产生莫名的忧伤感,
雌激素过多,会造成乳腺增生,乳腺癌,子宫内膜增生,子宫癌,还有卵巢癌的,所以千万不要自作主张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如果需要补充,则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补充雌激素的方法是豆浆,
孕激素,孕激素能够使内膜获得充分营养为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做好准备,相当于毛坯房的装修,
黄体的临时机构是分泌孕激素。
雌激素的法宝,除了豆浆还有蜂王浆,大豆异黄酮,泰国野葛根,中医有紫河车,西药补佳乐、倍美力,
雌激素是在排卵之前产生,而孕激素是在排卵之后产生
NO5 助孕食物
女性的常用豆浆,酸奶,大豆异黄激素,
那男性呢?是蜂蜜,韭菜,番茄红素,维生素e,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叶酸
NO6 找准受孕时机,选择合适的同房方式
基础方法,测基础体温
直观方法,B超监测排卵
便利方法,排卵试纸,lh半定量不孕试纸
自然方法,观察白带拉丝
子宫后位,子宫前位
排雷法先检查丈夫,再检查妻子
丈夫需要检查精液,妻子先做一般妇科检查,比如说排除白带异常,阴道炎,盆腔炎,滴虫,查内分泌,检查输卵管不畅的原因,盆腔炎症手术和子宫内膜异位,查抗体的免疫方面的问题,
NO7 不孕不可怕,排除问题后就能怀孕
详细讲述了输卵管、卵巢、阴道炎、宫颈等疾病
NO8 “ 好孕”来啦!不可大意
如何预防流产和早产
第三章:常见问题
1、孕早期没有必要做B超,4周见胚囊,5周见胚芽,6周见心血管搏动,
2、先兆流产,前三个月30%阴道出血,其中,先兆流产中50%保胎可以成功,因为50~60天内是两个生理器官和职能交接的时刻,7~9周以后,黄体逐渐由胎盘代替,
3、宫外孕,腹痛的同时又感到肩膀痛,或者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排便感,要特别小心,
4、疫苗分两种:减毒活疫苗,灭活死疫苗,灭活死疫苗包括乙肝,狂犬,破伤风,乙脑
5、孕早期用药,3~8周内,是致畸敏感期,谨慎用药,药分ABCD类
6、感冒,头三个月如有高烧就比较危险,妈妈要远离病源
7、早期要尽量避免性生活,让子宫保持安静,
8、控制外出,避开异味,
9、注意姿势,不要去搬重物,手不要做上举的动作,
10、减少抱孩子,注意飞机安检,(辐射),
11、睡眠姿势:孕中期开始,左侧卧位,因为子宫是右旋,仰卧时候背凹陷处放一小枕头,使腹部放松。
雌激素调节黄酮孕激素,有助于胎儿特征的发育,促进子宫内血液流动,黄酮激素也叫孕激素,可以降低免疫反应,使子宫可以顺利培养新生命,HCG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分泌孕激素。
姐妹经验分享(此处略)
文章首发于茶溪育儿公众号
育儿笔记第三十四篇:“在国际学校学英语,不敢开口”
“ 我小孩在国际学校上学,英语课不敢开口,回来作业都不想做,只等家庭辅导老师! ”
马星星之前较少做知识类的主题,但有蛮多个家长问起,有两三天甚至连续遇到好几个类似的问题。
按照常规的范式,我们看到问题,分析,然后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国际学校、开口说英语、做作业、辅导老师
问题在哪里?它们之间的关联又如何?
不敢开口的现象:
很多小朋友从小就读国际学校,且不说学费,光是适应,就是个问题。
开篇那个问题,来源于很多国际学校的英语课堂—— 老师全英讲课,想让小朋友沉浸其中,出发点不错,但小朋友开始觉得好玩,但之后可能会越来越不适应 。
小朋友的学习内驱力不比成人,没有明确的目标感。
当他们上全英课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自己说不出来的,然后说出来还发现是自己发音有些“奇怪”的时候, 就会有挫败感,且不能在短时间内连续地克服这种挫败感 。
我见到过一个小朋友,3年级的时候,上机构里的英语课,不懂的时候就躲到教室的窗帘后面。
我当时正好在与另一位家长聊事情,看到之后同其他家长和老师一起去做工作,许久,最后都不太记得用了哪种法子,才让他钻出来。
出来之后他也不想再上那节英语课了,无论外籍老师用什么玩具来哄。
关联就在于 :
这种 挫败感当然也会从学校延伸至家庭,影响做作业的效率 。
有时候孩子做不出来,家长就会请家庭教师,但是家庭教师是个双刃剑。
除了一些无良的,直接帮小朋友做作业的极端情况不说, 有些时候孩子会因为作业难度而将工作交给家庭教师 。
而且当挫败感来袭的时候,孩子这方面的问题会进一步加重。
久而久之,形成依赖,以至于逃避 。
那么,家庭辅导等工作如何没有在正确的路线上,会适得其反,产生负面的作用。
--------------------------------------------------------------------------------
插播
家庭教师之挑战
我家访过的某个家庭,小朋友5年级,国际学校上学,性格不错,从小便体现了高情商的特质。
但是高情商的特质却给家庭教师带来了挑战:
老师反馈孩子听话,好带,给什么做什么,但家长反馈说孩子课后总不做作业,无法完成学校既定的任务,家庭教师没来自己就不做。
调研之后发现,出现上述情况有三大原因:
第一,家教老师与孩子关系处得不错(不否认有商业的目的);
第二,孩子不愿意为难老师,所以每次老师在场的时候就比较顺从,走后就变样;
第三,学校学习难度大,加剧了孩子在两个场景下(有家教老师与没家教老师)的区别。
因为孩子高情商,所以老师只看到了表面——与孩子之间嘻嘻哈哈,回到之后却遇到了家长不一样的反馈 。
--------------------------------------------------------------------------------
所以如果有机会深度接触老师,要利用一些机会来解决孩子学英语的问题。
总的来说,孩子是没有兴趣,没有信心。
同时因为上述深层次的原因,使孩子自己在家庭老师、学校及家长三者之间周旋,将问题埋得比较深 。
解决思路: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都会给出非常直观的诉求,比如说“想要提升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咨询师朋友也说了, 现行市面上没有直接提升积极性的,一般是从兴趣入手,有了兴趣积极性就自然来了 。
补充:而且这种兴趣要比孩子平时吸引到他的事情,比如玩 游戏 等,要强。
对于英语学习,或许从成就感带入,或许从语境上入手等等。
所以这个问题,虽然有表、深两个层次的根源,但解决起来还思路还是比较清晰—— 提升孩子英语学习的兴趣,以提升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从积极性到兴趣再到积极性的正反馈 。
解决方案:
既然孩子是在国际学校的全英环境,但又苦于周边的难度太高, 那么可以在家中尝试营造类似的环境,从易到难,逐步带入 。
有条件的话最好是利用亲子时光,但对家长的英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也可以在家中开办一些迷你的“英语角”活动,让其他家庭的小朋友过来玩耍,然后请他们一起说英语。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的对话难度不大,而且还可以辅以家长的引导。
如果上述两项不好办,就只能考虑请家庭教师了。
但 我建议用co-teach的授课流程 :
1) 将课程分为前后两段,前一段两名老师co-teach,包括主讲老师与助理老师,后一段主讲老师独立进行(性价比比较高)
2) 主讲老师每次课给一个主题,由易到难,同孩子、助理一起进行对话。主次之分是:主讲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助理帮助孩子进行句子与单词的替换,同时辅助纠正发音,反过来助理也可以主导对话,而主讲来做辅助。
3) 后阶段只剩主讲老师的时候,从单词入手,讲解如何背单词,包括联想、谐音以及图形等。
对于co-teaching的阶段,应该选到好的主题,但是否与学校课程同步,值得商榷。
到了后阶段,因为学生的积极性一般会被带起来一些,那么为了稳固这种势头,建议老师:
1)上课配带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
2)采用“单词--记忆法--句子--场景”的顺序,
3)结合一些不错的网站找图片或者短小视频辅助上课
下面放一个小例子,应该都能看明白:有东西嵌进去之后,就死抠不出来了,那么是嵌到雕像里面了。
是不是很有触感?而且是谐音法。但这个词小学应该还未涉及,只是举例说明
有时候,一张图能说明一切。
比如scene与view的区别,上cn.bing.com,搜索“scene, image”,以及"view, image".
image是图的意思,当然还有cartoon(卡通图),或者sketch(素描图)等等。
scene,一幅幅的 画片
view,景色
都有景色之意,但用得更多的,比如什么海景房啥的,就真的只用view而不是scene,从图片里就能看出。
scene的话,可以再结合句子,可以说:
As I look back , scenes of the past leap before my eyes.
“当我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是不是很美?自己赞一个。
如此,学习的兴趣将会被多元的刺激所带动,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在家中?
看到这里有朋友会问了,既然说到老师的上课方法,为什么要强调在家中。
其实在教室有教室的好,在家中也有不可取代的效果,这个问题真正回答起来可能要另作一文,但简单来讲有如下原因 :
1)家庭环境是孩子一生当中接触最多,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环境,哪怕之后住校,也都只是后天的影响而已
2)因为第1)点,老师在家中能改善孩子的学习习惯,那么其作用甚至可以等同于父母在学业上对他们的影响,毕竟不是每个父母都能一直将英语等学科一直教下去,直到大学甚至往后
3)在家中除了解决学习问题,还可以一边教学一边观察孩子其它的特点,找出与学习相关的来做进一步调整。当然这对老师的水平又有了更高的要求。
4)即使放在课外辅导机构,也最好不要采用一对多的形式。因为那样又有使孩子陷入对比从而丧失自信的风险。
综上,在英语这一科当中,我介绍了一个小的“教学手段”,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分析如何解决孩子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解决了,在学校中一定会有更强的学习动力。
希望此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校共育笔记——引导父母更好做父母
1、引导父母学会怎样和孩子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一些具体的做法
2、引导父母传承续写自己的家庭叙事
我想问问大家,在帮助父母改善亲子关系,提升他们的育儿能力方面,你们都有哪些做法?大家能回答吗?可以是成功的做法,可以是失败的效果不太好的。(组织家长课堂, 亲子读书会等。)
也就是提供给父母多种方式,父母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选择一个或几个,有底线有榜样,全员参与。
第一个共,自然是我们新教育人最基本要推动的,共读。亲子共读,如果我们说:你们回去陪孩子读书,每天都要陪最少20分钟,你们觉得父母会遇到哪些问题?1、父母不在身边;2、父母没时间;3、父母没耐心;4、父母自己没有阅读习惯;5、父母认识不到共读重要;5、父母觉得都是学校的事;6、父母文化水平有限……那我们来看,以上条目,是所有父母遇到的问题,还是有其他条件限制,会出现不同情况?有哪些更共性的问题?1、认识阅读重要性 2、知道阅读内容 3、掌握阅读方法 4、形成阅读习惯。但是,固定的时间进行交流,仍然是每个阶段都必要的。那么,如何让父母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认识重要性,其实不难。提供阅读内容也不难,我们新阅读有不同年段的书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等等系列。难的是,掌握方法,坚持践行直至形成习惯。共读的方法,在喜喜老师的《新父母孕育新世界》一书中,有专门的讲述。第十三章,在共读的心桥上。阅读形成习惯,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阅读经历的三个阶段:1、兴趣、2、数量 3、质量。与这三个阶段相联系,阅读有两种思维:一种思维是三境界说:生存(实用型)、生活(功利型)、享受(超越型);生存对应着实用型阅读,生活对应着功利性阅读,享受对应着超越性阅读,是循序渐进。在实现最高境界后,变成整体。第一种思维,就是三重境界层层递进互不包含,第二种思维,三种境界层层外扩,外环包围内核功利本身没错,我们之所以自己无法说服自己更无法说服别人,就是因为在这个思维模式中出了问题。但功利性作为动力推动兴趣形成,只是是第一层;
大家看这两张图,你们觉得哪里不同?这就是两种关于阅读的思维。阅读兴趣形成的过程,首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就是功利目的的阅读,对应生存,借助读书学习找到生存的立足之地。首先是要实用,有用我才读。然后功利性更强了,就是为了生活得好一点,吃得好点,用的好点,过得好点。最后一层,是有更高精神追求的,那就是享受阅读。要让父母愿意行动,你仅仅告诉他们阅读是享受,够吗?所以培养兴趣,需要从这几重境界来不断推进,直至每个读者根据自己不同层次的内心需求,找到内驱力。即使到了最高境界,就不需要第一层的生存境界了吗?所以童喜喜提出,这三重境界是包含关系,不是层级上升不能倒退的。从激发兴趣入手,有一定数量的累积,最后达到质的变化。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就形成了,而这三重境界,就分别在不同阶段对不同父母和孩子起到激励激发推动作用。但是这里面,最难的是坚持,要让父母坚持去做,就要提供必要的帮助,所以才有了“共”。大家用“共”的方式,彼此鼓励,互相督促,总有一些榜样涌现,成为带动的,也总有一些沉沦的,我们作为老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发现榜样,鼓励榜样,宣讲榜样的故事,推荐榜样的先进方法,重要的是,分享榜样的行动所产生的力量。所以我们就必须“提供书目,打卡共读,发现故事,宣讲故事,分享经验,共同卷入,一起成长”以“共读”为基础和前提,还可以衍生出——共赏一部电影、共游一个地方、共访一个朋友、共玩一次游戏……以此共,目的是让父母和孩子在家庭中多一些仪式感,多一些参与感,多一些亲切感,多一些温馨和幸福感。这些共同的经历,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二个主题:书写家庭叙事。作为老师,我们有没有津津乐道学生的故事?有没有发现父母津津乐道自己孩子的故事?在没有电视电影电话的年代,我们是否愿意听老人津津乐道他们那些过去的故事?如果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故事都能这样书写和流传,就是在建设家庭,传承家风。所以童喜喜提出了“家庭叙事”的概念,这些家庭中“共”的故事如何呈现?就鼓励父母书写(可以先说)很多老师觉得父母不会写,不会用电脑,那可以学习用手机录音啊,用童喜喜的说写课程的方法,说出来记下来分享出去。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共赏共游共……”这些经历,都是书写父母和孩子的故事,一部独属于自己家和家族的故事。当作为老师的我们,不仅鼓励父母这样做,还能帮助他们,真诚地欣赏他们,帮助传唱他们的故事,您说他们会怎样?所以我们班级期末叙事的时候,不仅有孩子的叙事,还要有亲子故事,父母的故事。然后家庭和学校,都成了其乐融融的教育场了。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家校共育?最后,我想和大家说的是:如果已经有了榜样,但是自己还没有彻底弄明白的时候,不妨先效仿榜样去行动。边做,边总结和反思,就懂得了然和所以然。( 有没有人愿意,一起在自己班级的家庭中,引领父母开展“家庭一小时亲子时间”的行动?一小时是大概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可以共读,可以共演,可以共赏,可以共说。总之,要一个小时内,让父母放下手机,关掉电视,放平心态,不批评不指责,陪孩子说说话,听孩子说说话。目的不是别的,让父母们真正重视起陪伴孩子这件事,真正用自己的努力帮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实用点来说,高考改革对阅读提出了更高要求,功利点说,会阅读的孩子会生活,更高精神层面来说,阅读滋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