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小故事(家庭教育小故事征文家长)
讲家庭教育的小故事
导语:家庭教育是一种快乐,是一门艺术,是一味享受,更是一肩责任!探讨家庭教育方法,下面是讲家庭教育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讲家庭教育的小故事篇一:土拨鼠哪去了
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了一只白色的兔子,兔子飞快的向前奔跑,三只猎狗围追堵截,兔子急了,“噌”的一下爬上了另一颗大树。兔子在树上,仓惶中没有站稳,一下子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兔子乘机逃跑了。
故事讲完后,教师要问学生:“这个故事有问题吗?”
学生可能说:
“兔子不会爬树。”
“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
……直到学生找不出问题了,教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
趁学生思考之际,教师由此引发话题教育学生:“土拨鼠,猎狗追求的目标,可是由于兔子的出现,猎狗改变了目标,我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打了差,土拨鼠竟在我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在追求人生的目标中,我们有时会被风光迷住,有时会被细枝末节打断,有时会被一些琐事分散精力,在中途停顿下来,迷失了方向,或走上了歧路,从而了最初追求的目标。
“同学们,人生的路很长很长,既有奇花异草的诱惑,又有山峦叠嶂的阻挡,你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不要忘记你最初追求的人生目标。”
讲家庭教育的小故事篇二:鹅卵石与钻石
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的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旨意。
神出现了,神开始说话了:“你们沿途要多拣拾一些鹅卵石,把他们放在你们的马褡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后悔。”
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他们还是各自拣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褡子里。
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他们昨天放进马褡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后悔极了,后悔没有拣拾更多的鹅卵石。
讲家庭教育的小故事篇三:老鹰和屎壳郎
一只老鹰追逐一只兔子,想吃掉他。兔子眼看自己走投无路、孤立无援时,突然看见了一只屎壳郎。兔子求屎壳郎帮帮他,救救他。屎壳郎答应帮助他,保护他。
这时候,老鹰已追到跟前。屎壳郎对他说:“请别伤害兔子一根毫毛,因为他是我的仆人。”可是,屎壳郎看上去那么渺小,老鹰才不把他放在眼里呢。老鹰掐死了兔子,并当着屎壳郎的面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屎壳郎是不会忘记这一耻辱的,他一心在等待着老鹰筑巢。不久,当他发现了老鹰的巢,并看到老鹰把他的蛋放在里面后,便悄悄飞进去,把老鹰的蛋推到鹰巢的边沿上,使它落到地上摔破了。
老鹰悲愤交集,他飞到天上,来到天神的宝座前,请求天神给他提供一个能安心筑巢、平安孵蛋的地方。天神说:“等你再孵蛋的时候,你可以把蛋放在我的怀抱里孵化。因为你是我的飞鸟,所以我理应好好照料你。”
于是,事情如此这般地发生了。
可是,当那屎壳郎了解了真情后,便立刻团了一只粪蛋,然后带着粪蛋飞到天上,来到天神面前,把粪蛋丢进了他的怀抱。天神发现了这个脏东西,想把它抖搂掉,可是他忘了怀里还有老鹰的蛋;于是把它们连同那团粪蛋一块儿抖掉了。结果,老鹰的蛋又全都打碎了。
讲家庭教育的小故事篇四:见识美国“冷酷”家教
今年7月的一个周末,我和朋友在美国休斯顿一家中餐馆吃饭时,看到诧异的一幕:邻桌坐着一对中年洋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女儿七八岁,儿子三四岁。小儿子指着菜单上的彩色图片要吃四川担担面。妈妈说,这是辣味面,你吃不了。但小儿子非要不可。妈妈劝不了,只好由他点了,等到担担面上来,小家伙尝了一口,马上不吃了,要换一碗不辣的面。
但麻烦来了,妈妈严肃地摇头:“NO!你必须把它吃完,这是你坚持要的,你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儿子把求救的眼神投向老爸,岂知老爸只顾自己大快朵颐,对儿子的求救不置一词。可怜的孩子只好流着鼻涕眼泪吃完了面条。
我小声地跟一起吃饭的朋友说:“这女人怎么这么狠心啊,逼这么小的孩子吃这么辣的面条?”朋友小声说:“美国人就是这样管教孩子,从小就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估计以后点餐,他妈只要说一句:你还想尝尝中国辣面的`滋味吗?这小家伙就不敢固执己见了。”
小家伙吃完那碗辣面后,妈妈奖励给他一个冰激凌,还直夸他“Good boy(好孩子)”,小家伙立即眉开眼笑。我不禁对这个“美国辣妈”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种赏罚分明的美式教育无独有偶。我的英语老师Ellen非常喜欢给我们讲其外孙Oliver的故事。Oliver比较调皮,常在家中做出惊天动地之举。最恶劣的一次,妈妈让他帮忙把土豆泥拿给妹妹吃,他偷偷在妹妹的土豆泥里放了芥末,小婴儿吃了一口就哇哇大哭。妈妈知道后,也不责骂Oliver,而是拿掉他正在啃的鸡腿,递上“芥末土豆泥”,命令他吃下。
Oliver知道错了,赶紧道歉。妈妈毫不心软:“你只有吃掉它,才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求饶无效,Oliver只能遵命。从那之后,他再也不敢捉弄妹妹。因为他知道了,一旦东窗事发,他就会自食恶果。
上个月,一个好友的儿子Myers摔伤了腿,我和先生去看望他。Myers是个正读大四的学生,他准备明年大学毕业后报考医学院。在美国,医学是个非常“奢侈”的专业——4年本科加上4年医学博士,读完至少8年时间,得花20多万美元。
Myers的父母十分赞成儿子学医,但前提是必须自己贷款交学费,将来工作后自己还贷。若是其他家庭,这并不奇怪。可Myers家在当地开着十几家连锁餐馆,不差钱啊!
Myers为了少贷点款,暑假期间和几个同学去林区帮人伐木。可他才干了半个月,挣了2000多美元,就被一根木头砸伤了腿。看着儿子受伤,Myers的爸爸不仅不内疚,还说风凉话:“我让你在店里切洋葱,时薪10块你嫌少,要去挣时薪15块的,现在好啦,我给你时薪8块,你干不干?反正这活儿坐着也能干。”我只能感叹:天下有这样对儿子落井下石的“冷酷”父母吗?
在国内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弯腰驼背的爷爷奶奶们,替孙子孙女们背着沉重的书包,接送弦子们上学放学……到底哪一种爱,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呢?也许美国父母的“冷酷教育法”并不适用于每个国家的孩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冷酷中成长,总比在温室中开花更能迎接人生的挑战。
家教的名人小故事
导语:一个人的家教是很重要的,影响到孩子以后个人的发展。所以那些关于家庭教育的小故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了解一下。下面是有关家教的名人小故事,欢迎阅读:
有关家教的名人小故事篇一:司马光的家教故事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有关家教的名人小故事篇二:吉鸿昌的家教故事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有关家教的名人小故事篇三:钱基博的家教故事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有关家教的名人小故事篇四:梁启超的家教故事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有关家教的名人小故事篇五:梁 济的家教故事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有关家教的名人小故事篇六:丰子恺的家教故事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关于家庭教育的真实故事
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有远见的父母,即使再爱孩子,也舍得他承受这4种苦。以下是我给大家分享几则关于 家庭 教育 的真实 故事 。欢迎阅读!
1、独立的苦
还记得去年朋友圈的刷屏故事“番茄炒蛋”吗?
一个初到美国的 留学 生,想要做番茄炒蛋招待自己的同学。
然而他既不知道怎么打鸡蛋,也不会切番茄,更不知道 炒菜 是先放鸡蛋还是番茄。
于是他发语音向国内的妈妈求助,妈妈赶忙发了语音指导,但是男生还是不明白。
没有办法,妈妈只好自己亲身示范一次,录成视频发给了儿子。
在母亲详细的指导下,男生终于完成了那道最普通最基本的中国传统美食,并且得到了同学们的称赞。
直到视频最后,男生才意识到妈妈是凌晨4点钟起床给他示范了如何做番茄炒蛋。
很多人被视频感动,称赞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但更多人看到的是男生的不独立,都是可以结婚生子的年龄了,遇到这么点小事,首先想到的竟然“找妈妈”,妥妥的妈宝。
现在上小学的小朋友都知道,有啥不懂可以问百度,在国外可以问google,怎么就非得弄到大半夜让妈妈起床亲自示范了。
有人心疼视频中的妈妈,不可否认她的一片爱子之心,但是也不得不承认造成如今局面的也是他们。
孩子在身边的时候,没有教会孩子独立,等到孩子走远了,就不得不吃“不独立”的苦。
清华大学社科院院长彭凯平说:
真正的教养不是在温室里栽培植物,而是帮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时教会他们独自面对世界。
但父母往往爱子心切,常常说:“你只管学习就好了,其他的不用担心。”
于是事事替孩子做,事事替孩子着想,这并不能说错,但父母能养孩子一辈子吗?
如果不能,不如放手,教会孩子独立,让他有能力、有勇气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这样即使有天失去了父母这样强有力的后盾,孩子也可以沿着原本的生活轨道,继续前行。
2、读书的苦
端午回程遇到一个老乡,聊了几句,知道他刚刚结束高考。
问他,感觉考得怎么样?他说,比去年好太多了。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他结束了高考,但分数只够去个职业技术学院,父母说让他去复读,他不肯。
反而跟着一帮同学去打工,本来心里也没多大期望,只想着能在9月份开学前,挣个学费。
但没想到会那么少,他们每天辛苦做工,一个月才能挣1000元,虽然包食宿,但住宿环境很糟糕,总是有一股若有若无的尿味。
没几天,一起来的同学有好几个就灰溜溜地跑回去了,他当时想着争一口气,觉得自己还能坚持。
一个月后,要发工资了,工厂却跟他们说,要压一个月再发,他瞬间崩溃了。
适时父母再次说起让他复读,他就回去了,可复读并不容易,但再苦也没有当时打工苦。
他说:“读书是苦,但是是有尊严的苦,打工的时候,常常觉得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干活的机器。”
这一年,他每天早5点半就起床,晚上12点半睡,整整坚持了365天,做完的试卷有一米高。
年少轻狂,总觉得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最苦的事情,慢慢走过那个年龄段才意识到,读书是世上最好走的路。
前几天看北大、清华的招生宣传片,内心触动很深。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也好想告诉当年那个觉得读书苦的自己:再努力一把,考个更好的学校,这真的不一样。
孩子无知,但父母是过来人。
在孩子想偷懒的时候,逼他一把,在他想放弃的时候,鼓励他一下,总有一天,他会感谢今天为读书吃的苦。
3、成长的苦
综艺节目《锋味》中,周杰伦曾向谢霆锋大吐苦水,小时候妈妈是拿着藤条督促自己练琴的。
起初,周杰伦跟母亲说自己喜欢画画,于是母亲给他报了美术班,但他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
改 学钢琴 后,为了让儿子坚持下去,每次练琴时,母亲就拿着藤条站在后面。
要是他弹烦了,或偷偷看窗外玩耍的小伙伴,母亲手里的藤条就会狠狠地打下来。
此外妈妈还给他请了一位非常专业和严厉的钢琴老师,只要弹错,钢琴老师也会拿藤条打他的手。
周杰伦说,当时觉得非常痛苦,甚至想放弃。
现在想来,却是非常感谢妈妈:当初的严厉成就了今天的自己。甚至专门写了一首歌《听妈妈的话》来感谢妈妈。
无独有偶,《向往的生活》里刘宪华也坦言:“非常非常感谢父母。”
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小提琴,他也很抵触,但父母不允许他放弃。
一直到他十一、二岁之前,他一直不喜欢拉小提琴,后来他参加了第一个比赛,从那以后,就开始喜欢了。
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相似的,对于困难或者需要吃苦的事情,都会本能的抗拒和逃避,小孩子也不例外。
但当他们走过那段痛苦的时光,收获新的机遇之后,往往会感谢当时那个充满勇气出发的自己和严厉的父母。
《银魂》里说:“在成功的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和技巧,而唯一能够到达终点的秘诀就是——永不放弃,笔直向前!”
为成长吃的苦,终会蜕变成蝶。
4、生活的苦
导演姜文曾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带两个6岁和4岁的儿子,到新疆阿克苏接受军事化的锻炼。
阿克苏地区昼夜温差极大,清早6点半,天气特别冷,姜文就叫孩子们起床,拖他们去跑步,跑不完不准回家。
儿子们不喜欢喝羊奶,他也不惯着他们,除此之外,每天的饮食也按着当地的风俗习惯来。
慢慢的,孩子们从刚开始的不习惯到逐渐适应,姜文说孩子从“豆芽菜”长成“红豆杉”了。
等到妻子周韵前来探望的时候,孩子们不仅皮肤粗糙了,脸上还多了两坨高原红。
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们的自理能力提高了,会自己收拾房间,还能帮着打扫卫生。
姜文说,如今的小孩,最缺乏的食物不是营养品,而是苦头。
傅佩荣说,吃苦不是为了胜过别人,而是为了迎向生命的真实面貌,因为在苦难中,生命没有任何遮蔽,可以展示其深度、广度与高度。
吃过苦的孩子,懂得生活的不容易,明白一餐一饭皆来之不易。
他们对于生活的印象,不再局限于课本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而是切切实实的基于当下的经历。
吃过苦的孩子,更珍惜当下的生活。
他们懂得感恩,更能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也更加坚韧,遇到困难时,他们也要比同龄人更加坚强。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对于孩子同样适用。
教他们生活之苦,带他们体悟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样他们自然明白一切的来之不易。
杨绛先生说: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世上没有白吃的苦,今天吃的苦,都铺成了明天更好走的路。
千万别在该吃苦的年纪,让孩子选择安逸,舍得让孩子吃苦,才能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关于家庭教育的真实故事相关 文章 :
1. 真实的家庭教育故事:孩子的天性
2. 真实的家庭教育故事:不要放弃管教孩子
3. 关于耐心的家庭教育故事
4. 历史上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例子
5. 家庭教育正能量故事
6. 关于家教的小故事4则
7. 我的家庭教育故事范文
8. 关于古代家教的经典故事
9. 现代家庭教育反面例子故事:榜样
10. 搞笑讽刺的家庭教育故事:诚实的孩子
家庭教育小故事
分享看到的一个发人深省的家庭教育的小故事。
有一个法国的家庭,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不小心,篮球跳的好高,砸在一只古董花瓶上,花瓶碎成了几片。
孩子吓得不知所措,又怕妈妈下班回来责备自己,于是就找来胶水把花瓶粘了起来,并且放回了原处。
这一天,孩子都过得胆战心惊。
下午妈妈下班回来,发现花瓶的变化,就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孩子灵机一动,说:“是一只猫从窗外跳了进来,怎么也赶不走,结果碰掉了花瓶。”
妈妈很清楚,孩子在说谎。自己家住三楼,而且每天自己上班前都会把每一扇窗户关好,不可能有猫进来。
但是,妈妈不动声色的说:“可能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
吃完晚饭,妈妈叫孩子来到书房。从抽屉里拿出来一个盒子,拿出一块朱古力给孩子:“这块朱古力是奖励你的,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创造出一只会飞还会开窗子的猫,我想,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很好看的科幻小说。”
孩子羞涩的低下了头,他知道妈妈发现了事实的真相。可是让他出乎意料的是,妈妈又往他的手里放了第二块朱古力,妈妈说:“这块朱古力是奖励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你用的是浇水,但是碎片之间粘合的很好,只不过这个胶水是粘贴纸制品的,用来修复花瓶需要更强力的胶水和更专业的技术,明天妈妈带你倒一个艺术家那里,我们去看看他们是怎样把这个碎了的花瓶恢复到完好如初的,好吗?”
妈妈又说:“这第三块朱古力也是送给你的,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没有考虑到你喜欢打篮球,而把花瓶放在了危险的地方,希望你没有被吓到。”
“妈妈,我错了……”孩子哽咽着。
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再也没有撒过谎。后来他成人之后对别人说,每当他想撒谎时,三块朱古力就会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是的,这和陶行知先生用三颗糖奖励那个打人的孩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睿智的法国母亲,用了一个特别的方式,看似奖励,其实却纠正了孩子的过错。在她的言语里,看到的都是爱和接纳,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爱和无条件的接纳。她知道,孩子并不是恶意的打碎了花瓶,这对于贪玩、好动的孩子来说是正常的。
并且她知道,塑造孩子的行为要用好正面强化的方式去激发孩子内心想做对的那个部分,只有他自己愿意改变,他才会真正的去改变。否则,即使自己逼着他认错,羞耻感会促使孩子下一次用更狡辩的方式去逃避责任。
我们看到,妈妈的行为中有无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接纳,有聆听、理解,还有欣赏,也有我状况表达。妈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看到了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妈妈,并且向孩子表示歉意。更为可贵的是,妈妈懂得把不利的事情变成一次有利的教育,第二天带着孩子去工艺品的找艺术家修复花瓶,让孩子看到匠人精湛的工艺,这对于孩子以后做人或做事都会受益无穷。
仅仅是碎了一个花瓶,有时候我们仅仅是发泄了情绪后就不了了之。而这位智慧的妈妈却用它教会孩子很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家庭教育的小故事4则
家庭教育的小故事4则
寄语: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励志故事网的我给大家编辑了4则家庭教育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故事1 下雨惹的祸
友泽是一个贪玩的孩子。一次,老师准备组织学生去郊游,但不幸的是,天下雨了,因此,这次活动被取消了。
友泽感到很郁闷,他怒气冲冲地赶回家。一进门,他甩下书包,一头倒在床上,不说一句话。父亲见了,决定和他谈谈。父亲用手拍了一下友泽:“你看上去很不开心,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可以跟我说说吗?”
于是,友泽把郊游的事跟父亲说了一下。
父亲听他讲完后说道:“这雨什么时候下不好,偏偏这个时候下。”
友泽紧跟着说:“是啊,为什么现在下呢?”
这时,双方沉默了一会,然后友泽说:“哦,这次不行,可以等到以后再去。”显然,他现在平静了许多。在下午余下的时间里,他再也没有发过脾气。通常,只要友泽气愤地跑回家,他的这种情绪就会影响全家人,使每个人都不开心。这种情况一直会持续到深夜,直到他睡着后才算结束。没想到,今天父亲的一席话竟使他变得乖巧起来。
【感悟】
要善于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打骂孩子只会使情况变得越来越糟。
故事2 美好的回忆
一位父亲问儿子:“你记忆中最美好的生活片断是什么?”
儿子毫不迟疑地说:“是那个晚上,我参加完童子军聚会,你来接我回家。在路上,你停下汽车帮我捉萤火虫。”
事情如此普通,这位父亲已经不大记得了,却成为儿子最美好的回忆。儿子当时知道父亲很繁忙,满以为不会停车的。这是父子在一起的美妙的晚上,父亲的行动等于在对儿子说:“我爱你。”
有一次雷电使一个孩子感到害怕,他在黑暗中叫喊:“爸爸,快来,我害怕。”爸爸说:“哦,孩子,上帝爱你,他会保护你。”孩子回答说:“我知道上帝爱我,可现在我需要的是一个摸得着的上帝。”
【感悟】
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我们可以做的最伟大的事情莫过于让别人知道他们能够爱并且被爱着。在交流中,无声的行动有时能与话语一样重要,起到交流的作用,更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故事3 承担责任
在法国的一个城市,罗伯特的孩子小杰克在自家花园里玩足球,兴奋之下,把足球踢到邻居花园中,打烂了一盆玫瑰花。小杰克怯怯地告诉爸爸,叫爸爸去拾球,可罗伯特却要小杰克自己去,首先要道歉,还要拿上一盆同样的花作为赔偿。
小杰克不得已捧着花不情愿地一步一步走向邻居家。邻居是一位70岁的老汉卢克,卢克看着小杰克泪水盈盈的样子,非但没有责备孩子,没有留下花,还从屋里拿了一包巧克力送给小杰克。
罗伯特见儿子回到家里,小脸蛋泪水未干,可掩饰不住喜悦,又见儿子手里多了巧克力,知悉内情的罗伯特径直去找老卢克,对他说:“卢克先生,我儿子犯了错,我想教育他,请你配合,犯错的孩子不应得到奖励。”然后他又要儿子拿着巧克力和鲜花送给卢克爷爷。
一天之后,罗伯特才借着一次机会奖励巧克力给儿子。
【感悟】
罗伯特的做法似乎有点过火,但他是对的,对孩子明显的错误,明知故犯的错误,性质严重的错误,一定要严肃批评,并让其承担责任,直到他改正为止。
故事4 伯尔的谎言
伯尔17岁了,刚学会开车。
一天早上,父亲要伯尔开车送他到离家较远的市区去办事。伯尔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他开车把父亲送到目的地,约定下午4点再来接他,然后就去看演唱会了。等最后一首歌唱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6点了。这时,他才想起与父亲的约定!
当伯尔把车开到预先约定的地点时,看见父亲正靠在一个栏杆上耐心等候。伯尔心里暗想,如果父亲知道自己一直在看演唱会,一定会非常生气。
伯尔低着头走了过去,先是向父亲道歉,然后撒谎说,他也想早点过来,但是车在路上出了一点毛病,需要修理,维修站的工人们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才修好。
听完儿子的话,父亲看了他一眼,说:“伯尔,你觉得有必要对我撒谎吗?”
“我没骗您!我说的都是实话。”伯尔争辩道。
父亲再一次看了看儿子,“当你在规定的时间没有到来时,我就给维修站打了电话,问车子是否出现问题,他们告诉我你没有去。所以,你的车子根本就没有出毛病。”听了父亲的话,伯尔羞得满脸通红,他低着头向父亲承认了看演唱会的事实。父亲认真地听着,脸色变得更加难看。“我很生气,不是生你的气,而是生我自己的气。我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我养了一个说谎的儿子。我现在要从这里走回去,好好反省一下我这些年来做的错事。”
伯尔的道歉并没有使父亲改变主意。
父亲开始沿着尘土飞扬的道路行走,伯尔迅速地跳上车跟在父亲后面。伯尔一路上都在忏悔,告诉父亲他是多么难过和抱歉,但是父亲只顾着走路,根本就不理他。
整整20英里的路程,伯尔以每小时4英里的速度一直跟着父亲。
20英里的路程里,看着父亲遭受肉体和情感上的双重折磨,这是伯尔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然而,它同样是生命中最成功的一次教育。至此以后,伯尔再也没有对父亲说过谎。
【感悟】
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应该首先反省自己,这样,孩子才能够逐渐认识错误。
家庭教育
有关家庭教育的典故有哪些?
一、孟母三迁
1、故事: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道理:
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煞费苦心。
二、曾子杀猪
1、故事: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一边跟着她一边哭,他的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
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曾子与妻子决定马上杀猪烧肉。
2、道理:
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扩展资料:
典故的现实教育意义: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实践中,前人们积累、总结了丰富的教育子女的经验,例如品德的培养与知识增长之间的关系,父母的榜样作用,儿童性格意志的养成,如何启发孩子的求知欲,如何对待孩子遇到的成功与挫折,家庭礼仪与品质的养成等,到如今依然值得借鉴。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