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水基石怎么更换

生活妙招 changlong 2025-11-02 13:05 2 0
  1. 挡水基石更换前的准备工作
    挡水基石是水利工程中极为关键的一环,主要用于稳固堤坝、防止水流冲刷基础结构,一旦挡水基石出现破损、沉降或老化,将直接影响整个防洪系统的安全运行,定期检查与及时更换势在必行,在更换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技术方案制定、材料采购、人员组织和现场勘查。

应由专业工程师对原挡水基石进行结构评估,明确损坏部位及程度,若为局部破损,可采用修补方案;若整体失效,则需彻底拆除并更换,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如土质类型、地下水位等)选择合适的替代材料,常见材质有钢筋混凝土、预制块石、钢制护脚等。

提前一周向相关部门报备施工计划,并申请临时交通管制或围挡措施,确保施工期间不影响周边居民出行和生态安全,应配备必要的机械设备,如吊车、挖掘机、切割机、搅拌机等,以及安全防护设备,如救生衣、安全帽、警示标志等。

组织一支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包括技术人员、测量员、钢筋工、混凝土工等,并开展岗前培训,明确分工与作业流程,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安全事故。

  1. 挡水基石拆除步骤详解
    拆除旧挡水基石是更换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环节,若拆除不彻底,会影响新基石的安装精度和稳定性。

第一步:划定拆除范围,使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精确测量原有挡水基石的位置和尺寸,标记出需要拆除的区域,确保不破坏周边未受损结构。

第二步:切断连接构件,若原基石与主体结构通过钢筋锚固或胶结方式连接,需用切割机小心割断钢筋,避免震动过大影响邻近结构。

第三步:分段拆除,采用小型液压破碎锤逐段破碎旧基石,严禁大面积一次性爆破,以防产生连锁破坏,拆除过程中要实时监测基坑稳定性,必要时设置临时支撑。

第四步:清理残渣,将拆除后的碎石、泥土集中清运至指定地点,保持施工现场整洁,同时对基底进行整平处理,确保新基石安装面平整无杂物。

拆除阶段 主要任务 工具/设备 注意事项
划线定位 精确标定拆除边界 全站仪、墨线 避免误拆邻近结构
切割钢筋 断开固定点 切割机、角磨机 控制切割深度,防伤主结构
分段破碎 逐步移除旧基石 液压破碎锤 分层作业,控制振动
清理场地 清除废料 装载机、运输车 做好扬尘控制
  1. 新挡水基石安装流程
    拆除完成后,进入新基石的安装阶段,这是整个更换过程的核心,直接决定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抗冲刷能力。

根据设计图纸铺设垫层,一般采用级配良好的砂砾石或C15素混凝土,厚度控制在10~20厘米之间,夯实后形成稳定基础。

支模绑筋,按图纸尺寸制作模板,使用钢管支架加固,防止浇筑时变形,钢筋骨架需严格按规范布置,间距、保护层厚度均须符合设计要求。

混凝土浇筑,推荐使用商品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5,坍落度控制在140~160mm之间,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超过30cm,插入式振捣器密实,避免蜂窝麻面。

养护与拆模,混凝土初凝后开始洒水养护,持续不少于7天,拆模时间视气温而定,通常为24小时以上,不得过早拆除以免造成表面损伤。

  1. 关键质量控制点与验收标准
    在整个更换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新建挡水基石满足设计要求和行业标准。
  • 材料检测:水泥、砂石、钢筋等进场前必须提供合格证,并进行复检,尤其是混凝土试块强度测试;
  • 几何尺寸偏差:允许误差不得超过±10mm,可用钢尺和水平仪复核;
  • 抗渗性能:采用注水试验检测,24小时内水位下降不超过5mm为合格;
  • 表面观感:无裂缝、孔洞、露筋现象,颜色均匀一致。

验收时应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方联合进行,填写《挡水基石更换工程验收记录表》,签字确认后方可投入使用。

  1. 后期维护建议
    挡水基石更换完成后,不能视为结束,而是进入长期管理阶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每年汛前组织一次全面巡检,重点查看是否有裂缝、松动或冲刷痕迹;
  • 设置观测点,定期测量沉降值,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 在河岸两侧增设植被缓冲带,减少雨水冲刷对基石的影响;
  • 建立电子档案,记录每次维修情况,便于追溯分析。

挡水基石的更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前期准备、拆除、安装、验收到后期维护等多个环节,只有每个步骤都做到科学严谨、责任分明,才能真正提升水利设施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对于基层水务管理人员而言,掌握这一套标准化流程,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更能从源头上预防灾害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全文共15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