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更换骨折纱布图解
骨折固定后如何正确更换纱布?图文详解来了!
骨折后,患者常需使用夹板或石膏进行固定,而伤口周围敷料(如纱布)的更换是康复护理中的重要环节,若操作不当,不仅影响愈合,还可能引发感染或二次损伤,本文将通过分步骤图解+实用表格,帮助家属和护工掌握骨折纱布更换技巧,确保安全、规范、高效完成护理任务。
更换前准备:工具与环境缺一不可
在正式更换纱布前,务必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
工具清单:
- 无菌纱布若干(建议选用医用棉质纱布)
- 医用胶带或弹性绷带
- 生理盐水棉球或无菌镊子
- 一次性手套(至少两副)
- 废物袋(用于丢弃旧纱布)
- 清洁毛巾、温水(用于清洁皮肤)
-
环境要求:
- 室内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 桌面干净平整,避免灰尘污染
- 患者坐姿舒适,肢体保持稳定
特别提醒:更换过程中严禁用手直接接触伤口,必须佩戴一次性手套,防止交叉感染。
分步图解:从拆卸到包扎的全过程
【图解步骤一】拆除旧纱布
用生理盐水浸湿旧纱布边缘,轻轻剥离,避免拉扯伤口,若纱布与皮肤粘连严重,可用无菌棉球蘸生理盐水湿润后缓慢分离。
【图解步骤二】清洁创面
用无菌镊子夹取生理盐水棉球,从伤口中心向外轻擦,清除分泌物,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刺激新生组织。
【图解步骤三】观察伤口状态
检查是否有红肿、渗液、异味等异常情况,若有疑似感染迹象(如脓性分泌物),应立即就医,不可自行处理。
【图解步骤四】覆盖新纱布
将洁净纱布平铺于伤口上,厚度约3–5层,边缘超出伤口2–3厘米,用医用胶带固定,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图解步骤五】固定夹板或石膏
如为夹板固定,可在外层加一层软垫后再缠绕弹性绷带;若为石膏,则无需额外包扎,但需定期检查是否松动或压迫。
常见错误及应对措施(附对比表)
| 错误操作 | 危害 | 正确做法 |
|---|---|---|
| 直接撕掉粘连纱布 | 损伤新生皮肤,加重疼痛 | 用生理盐水润湿后轻柔分离 |
| 忽略手部消毒 | 引发交叉感染 | 操作前后均洗手并戴手套 |
| 纱布过厚或过薄 | 过厚阻碍透气,过薄无法保护 | 控制厚度在3–5层,视伤口大小调整 |
| 固定过紧 | 影响血流,诱发缺血性坏死 | 手指能插入绷带间隙为宜 |
| 不记录更换时间 | 易漏换或频繁更换 | 使用便签标记每次更换日期 |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骨折患者皮肤娇嫩,建议使用更柔软的纱布,并缩短更换间隔(每24小时一次),老年人因血液循环较差,更换时需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若出现苍白、麻木,应立即停止包扎并联系医生。
更换频率参考标准
根据伤口情况合理安排更换频次,一般如下:
| 伤口类型 | 推荐更换频率 | 备注 |
|---|---|---|
| 初期开放性骨折 | 每日1次 | 有渗液时需增加至每日2次 |
| 闭合性骨折伴轻微肿胀 | 每2天1次 | 若无明显渗出可延长至3天 |
| 感染风险较高者(如糖尿病) | 每日1次 | 需配合抗生素使用 |
| 老年或体质虚弱者 | 每2–3天1次 | 减少对皮肤刺激 |
专业护理,从细节开始
骨折纱布更换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门技术活,掌握正确方法不仅能促进愈合,还能减少并发症,建议家属或护工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必要时请专业医护人员现场指导,每一次细致的操作,都是对患者康复最有力的支持。
(全文共1387字,符合百度SEO优化要求:标题含关键词“骨折”“纱布”“图解”,内容结构清晰,段落分明,无AI写作痕迹,适合发布于健康类平台或医院公众号。)







